跟著凱薩獎最新一任最佳女演員 Anaïs Demoustier找片單,台灣各大串流上有一部《搗蛋鬼蘇菲》,居然是台灣也很熟的法國導演 Christophe Honoré 作品!不過這部在台灣沒上過院線,也許此片不太符合台灣市場對他作品中特別喜愛的「花都魔幻浪漫愛情」特色吧?從過去《巴黎小情歌》《巴黎小情人》《最愛小情歌》到近來的《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與《戀愛倒帶中》好像都是這樣子... 而這部《搗蛋鬼蘇菲》呢,題材上非常不像我們印象中的 Honoré,它既不當代而是古裝、也不在花都巴黎而在鄉間大宅、更不是年輕人情慾流動而是小孩子童趣成長。
https://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16/02/16/12/45/447557.jpg
此片是兒童片,主角 Sophie 與四大配角都是小孩,戲份都以小孩玩鬧為主,縱有大人戲份也是孩童視角,成年女明星如 Anaïs Demoustier, Golshifteh Farahani & Laetitia Dosch都是長輩配角串場罷了。本片有其原著童書,雖然台灣沒有中譯版、知道的人也不多,但在法國赫赫有名!這是 19 世紀中童書作家塞居爾女伯爵 Comtessede Ségur作品《蘇菲的煩惱》Les malheurs de Sophie (1858),細究 "Malheur" 這字恐怕更適合譯為「不幸」,電影譯名《搗蛋鬼蘇菲》也許是生動地指出了主角 Sophie 在前半片的喜劇性格,但故事的黑暗面要到後半才驚人地浮現。
原著童書系列三部曲,設定故事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本片雖沒明說時代背景,但片中的大宅鄉紳生活尤其是仕女服飾都是滿滿第二帝國時代風味。此片是女子小人與僕傭的故事,有頭有臉的男人基本很少出現,因為生在大宅家庭的 Sophie 從小只是媽媽與僕傭帶大,爸爸都在外面出差做生意或壯遊,幾乎沒什麼在回家的,就算回家也來去匆匆,往往只是深夜趁 Sophie 睡著才回家、趁 Sophie 起床前就走、妻子求他留下多陪一會兒他也懶得理、於是養成個憂鬱症妻子... 沒辦法,誰叫 Sophie 是個搗蛋鬼總是闖禍很難帶,令媽媽總是心力交瘁鬱鬱寡歡著。
https://www.telerama.fr/sites/tr_master/files/sheet_media/movie/738615.jpg
原著的小孩王國裡有四人,Sophie是其中最有冒險性格、探索世界最有好奇心、而與世界互動也最大膽的一個,總是禍事一個接一個闖、挨了罵雖虛心認錯但未必會改、就算改了還有更多闖禍推陳出新!她的表哥 Paul 較冷靜穩重總給她批評與建議、兩位小友 Camille & Madeleine姐妹則是家教良好的模範乖女孩、她每每立志看齊卻總看不齊。原著的這四位小友關係完全忠實呈現於電影中,所差者只是照原著闖的禍還要加倍瘋狂:一次次掏空娃娃眼溶了娃娃腳、剝光娃娃衣砍了娃娃頭、玩死小松鼠醃漬活金魚、那就開間兒童葬儀社... 所有驚悚配上童趣都成了黑色幽默。
電影後半,則取材自原著第二集《模範小女孩》Les Petites Filles modèles ,電影照原著把後半段視角改為 Camille & Madeleine姐妹的 Fleurville 一家,看著 Sophie 意外喪母後、父親再娶了後母、父親不久又病亡、於是 Sophie 變成殘暴後母的禁臠,尤其這後母 Mme Fichini格言就是「鞭子是教小孩唯一的工具」!後母偶爾還是會帶 Sophie 拜訪 Fleurville 一家,小姐妹發現屈於後母淫威的 Sophie 已從過去天兵闖禍變成現在疑神疑鬼又說謊、小姐妹的媽媽也發現 Sophie 這樣被後母虐待養大可不成,於是展開「收養大作戰」把 Sophie 收回家。
http://fr.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6/02/11/11/05/242870.jpg
《蘇菲的煩惱》這法國童書已拍過兩次電影,分別是 1946 版與 1979 版,那這次 2016 版由 Christophe Honoré 帶來什麼新風味?我覺得第一是野趣:有別於過去兩版 Sophie 總還是穿得像個大家閨秀、身遭簇擁著數不盡的僕傭替她擦屁股,這次大宅依舊但僕傭角色精簡化、Sophie則每天光著腳在花園亂跑像個沒人管的野孩子、闖起禍也更野性;第二是童趣,有別於過去 Sophie 多少還是古裝劇兒童的典雅外型古雅身段惹人憐愛,此片根本讓她穿古裝演現代小屁孩,兒童日常言語葷腥不忌、極快節奏如兒童心思亂轉、闖禍害死的小動物還改用動畫處理降低罪惡感 XD
第三,是童心看大人,著重的倒不是原著中第二帝國時代有的家庭出去戰爭冒險而死亡、而是那時代許多家庭都懷抱「美國夢」去美國投資置產過新生活,而且在這 2016 版中還特別強調了「缺席的父親」與「憂鬱的母親」這個現代越來越重視的兩性處境,都讓 Sophie 躲在桌下看在眼底心裡悶悶地;第四,則是把原著系列第二集《模範小女孩》的劇情也合併進來,前半片拍完 Sophie 過去父母俱在的頑皮、後半片再來拍 Sophie 父母雙亡被恐怖後母 Fichini禁錮的悲慘... 原著是兩集且視角與調性各自大不同,那電影合為一集分成前後兩半,又有什麼用意與什麼效果呢?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6/02/16/12/45/266299.jpg
我想,這也許正是 Honoré版要傳達的兒童之複雜,那是喜劇與悲劇並陳、歡樂與憂鬱共生、搗亂與冒險是一體兩面、而野性童年造就健壯成長的「野孩子」啟示。看原著童書,若光看第一集,我們恐怕都會認為 Sophie 真是個「搗蛋鬼」,然後我們就在她如何向表哥與兩位模範小女孩學習的歷程中,欣慰地看她懞懞懂懂的成長;而看原著第二集,我們恐怕都會覺得她好可憐、好不容易學好了卻被扭曲的後母教養、看起來過去的成長都被壓抑下來陷入新的扭曲成為說謊的孩子、必須要「模範小女孩」Fleurville這家出手搭救她、算是我們健康富裕家庭能做的 charity job?
但,也許 Sophie 這角色的整體故事,原著 Comtesse de Ségur 都有意地放長線鋪陳在不同故事之間了?那 Honoré就來穿針引線把兩集併在一起,讓電影前半段的「野孩子」生活中不只強調大人努力馴服的闖禍野性、而更強調野孩子性格中正向的「冒險心」與「好奇心」,並透過看見憂鬱的大人世界來暗示她這野性童年將使她更獨立強壯;電影後半段,還真不久後人事已全非,Sophie已成為後母禁錮下仰人鼻息的家暴孩子,但受暴孩子要如何堅守獨立的心面對暴力、表面逢迎討好保護己身又不失己心、卻能靜靜沈潛等待黎明?那也許是自小的獨立自由野性教育之貢獻。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6/02/11/11/05/244433.jpg
此片最後苦盡甘來, Honoré電影不能免俗的魔幻魅力,當然就在他那不拍手癢的歌舞劇!他的電影不論片型如何,總是非音樂劇即準音樂劇,總要讓憂鬱的心在音符中飛揚起來;在這部《搗蛋鬼蘇菲》中則是要 Sophie 帶著小孩們雨中歌舞笨手笨腳淋一身濕,也要伸張那威武不屈的孩子心:「雷聲比不過我的喊叫、天氣寒冷我不穿毛衣、下大雪我在陽台嚐雪、艷陽高照我不戴帽子、夜裡月明我出來唱歌、狂風暴雨我黃昏跳舞... 每當不幸發生時,我都決定勇敢面對!」這首片尾唱跳的 "Tout tombe",原聲帶還安排了法國歌手「大蘇菲」La Grande Sophie 為小蘇菲領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KUAG-Q80o
話說法國童書史上,這位 Comtesse de Ségur 以《蘇菲的煩惱》系列為首的新童書著作,在當時直接打破了法國童話始祖 Perrault 以降的健康童話正典,以自身童年處境直談鄉紳社會的憂鬱黑暗、大人世界的規訓懲罰、以及孩子世界的野性自主,如果說當時主流的童話是來教化兒童當乖寶寶的、她的童書反而是來解放兒童當野孩子呢!難怪今日她的童書仍一次次被翻畫成繪本與卡通歷久不衰。這回 2016 年電影《搗蛋鬼蘇菲》,由 Honoré把他慣拍巴黎年輕人愛情的自由奔放與心靈起舞,都轉化成了狂野童心的頂天立地!推薦 Honoré影迷與帶孩子的家長觀眾們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p_YSArA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