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思考朋友的問題
想到東野圭吾的白夜行
這本書翻拍過電影、戲劇
每個人都會各有所好
我第一次接觸是日版電影
那麼就用這版本聊聊感想
觀點和很多人常有不同
不推文來回討論(吵架)
有興趣(臭罵)可以寫信
日版電影會給人錯覺
男主角塑造成是工具人
也把女主角演的很冷血
甚至看到有人罵綠茶婊
不知道原著是否著墨過
有關男女主角的感情...
但就算後來有 我也不覺得是主因
畢竟當年兩人都還是小孩
驅使男主角第一次殺人是愛情嗎?
從小被迫生活在醜陋黑暗的地獄
兒童閱讀室 成了短暫光明的世界
與其說是愛情 我更覺得男主角
想要成就對方想要的人生
就像是保護自己那曾經的快樂
長大後的男主角 講難聽點就是混混
童年的痛苦經歷 兇殺案後暫時終止
但孤僻冷漠的他 對這世界漠不關心
唯一在乎的 也許是藏在心中當年的光明
但是他自己走不出黑暗
女主角扭曲的性格 卻剛好相反
她想要脫離地獄 塑造自己想要的世界
她不擇手段 誰都不能擋她通往光明
對男主角來說 他想要的不是女主角
而是那個女主角想要通往的希望
也是 人生沒意義的他 還能有的希望
就像當年殺死爸爸
為甚麼? 性侵女主角不是爸爸
而是ㄧ個毀滅他光明的惡魔
毀的不是女主角 而是那間閱覽室
其它部分就不說了
女主角踩著痛苦仇恨 ㄧ步步靠近光明
男主角躲在陰影中 毀掉所有的絆腳石
那麼到最後 男主角自殺後
為甚麼女主角沒有任何反應呢?
先不論電影想表達甚麼
我自己想法就像前面說的
她們互相保護的不是這個人
而是當年的那個閱覽室
女主角想成立的那間店
就是那個希望延續後的最後彼岸
所以男主角自殺了 不想影響的是這間店
女主角沒反應 是不想毀掉這最後的希望
所以到最後 無論生死
與其說是在維護彼此
不如說她們在呵護那個世界
世界不只是女主角的 也是男主角的
柏拉圖理想國:
迷盲 是由兩種相應的原因引起的
一是由亮處到了暗處 另一是由暗處到了亮處
凡有頭腦的人也都會相信 靈魂也會如此
某個靈魂發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時
就不會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
他們會去考察
靈魂的視覺是離開較光明的生活 而被不習慣的黑暗迷誤呢
還是離開了無知的黑暗 進入了較光明的世界 因亮光使它失去視覺
並不想為男女主角說話
只是想探索了解那樣的內心世界
該像上述那段 而該過於武斷的批判
有些人心中都有想維護的人事物
也許藏得很深 沒有人能碰觸
也許終身相隨 不准別人傷害
只是ㄧ般人不會用這麼激烈的手段
我知道 這世界我無處容身
只是 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