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請於連結:
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2599123383332873541335542/7672206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對立中的舒適圈,進步退步取決於人性
電影原名: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產品與網際網路,算是當代最具代表性改變人類活動與社交方式的主要發明與行為變
遷。我們無法不去看誰傳送訊息給我們、或是在網上購物、叫外賣、預約搭車等便利性和
無時無刻的數據生活,但這樣的行為是好或是壞,引取許多專家學者的擔憂,而如今發明
這些社交媒體的工程人員也發出警告性。
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關於網路社群、科技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現代這些社群
軟體: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等,看似單純的交友與影片平台,實際
上都是背後龐大的公司數據資料庫的紀錄模擬你的喜好與成長,收集你所有的隱私資料來
達到龐大商機,而因為這樣的商業行為已模式,引發了一連串問題可能導致民主崩塌和人
民安全的崩潰。
過去Facebook剛成立時的目的只是希望交朋友與人交流,Youtube最初是想和認識的人分
享自己拍攝或有趣的影片。而如今其實大家都知道事實並非那麼單純,臉書成為了許多網
紅、政治、企業等行銷自我理念產品的地方,而油管則是實況主拍攝有趣影片或各種吸引
你點閱影片,要你訂閱開啟小鈴鐺,來獲取更多關注。
這之中都免不了就是商業行為,紀錄片《百萬youtuber爆紅實驗》中導演就身體力行的去
嘗試各種Youtuber行為和花招,最後得出了他的擔憂與結論,也就是說,這些社群軟體的
背後有許多令人擔憂的效應逐步擴散。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電影形式採取兩種:一是常見的專家訪談。邀請到許多過去在社
群軟體的工程師來敘述他們認為的社群帶給民主社會的災難,其中包含Instagram創立的
班底、臉書按讚的開發發想者、Google裡G-Mail的發展工程師都現身說法讓當代人知道這
些軟體在方便之餘帶來的風險性。
另外則是透過一個情境劇描繪一家五口因為網路社群生態而發生的生活上的問題,和孩子
手機成癮的情況,將日常社群軟體背後變成了一個充滿科幻感的單元短劇。
電影中描述非常現實的事情,在我們免費的使用這些軟件的時候實際上沒有想過誰來替我
們買單這些使用的費用,而以這些工程師的結論來說,是每個廣告主和企業買單了我們使
用這些社群軟體的使用費。
故真正的客戶和使用者其實不是我們這些每天觀看FB和Youtube,而是這些企業和公司,
他們才是真正的軟體使用者。而這些販賣商品和理念的人最想要購買的絕對不是跟好朋友
聊天或看可愛狗狗照片,而是我們這些人的使用習慣和興趣愛好,而將產品可以販售給我
們。
這也是許多人都知道的「演算法」但是演算法其實並不是群體演算,而是個別針對他人去
進行演算,而這之中他們所做的最終目的不是「猜測你喜歡的東西」而是「洗腦你去喜歡
這東西」。
例如:你喜歡看電影,他們會進一步的發現你喜歡恐怖片,開始推薦你看都市傳說的影片
、神祕學、秘密組織、宗教等,最後他們會引導如偽科學和販賣各種恐懼感的陰謀論,讓
你不知不覺中被引道到他們想要廣告主需要的方向,而這不是有什麼幕後兇手而是演算法
推測出你喜歡的喜好,慢慢的引導你走向他認為符合你和廣告主的事情。
這樣接受喜好的引導並不只是商業問題,而是有著更深入一層對於民主社會的影響,例如
大家都很熟知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路戰透過假新聞、假消息放送而抱怨為何社群軟體
不去管制?但很簡單的一點如上述所言:你不是真正的用戶,真正的用戶是這些發錢的廣
告主,而他們也是透過合法的方式在社群上下廣告。
因為系統演算你會對這方面的消息感興趣,而最終當你看到誇張的假消息時,你就忍不住
點開訊息達到觸及率,這也是為什麼假新聞擴散速度比一般的實際消息來的快,你的喜好
和聳動的廣告農場文成為點擊擴散的最好利器,簡單說人在不知不覺成為了事件中的加害
者。
紀錄片中也敘述到關於「點讚」這個行為的效應,一開始導入這個讚是為了表達喜歡給予
鼓勵。但後續當人群大量使用社群時,卻會為了自己的讚不夠多、相互比較、甚至在意一
些對於自己的言論,而導致自殺和憂鬱症狀的人大量增加,尤其是青少年,研究的數據表
示在網路社群蓬勃發展後,青年的自殺率上升超過100%,甚至連小於14歲的青少年也大
幅提升自殺率。
這也說明社群軟體的機制本身就無法針對少年少女的成長做出調整,而應該更正確地說連
公司都無法知道他們的智慧電腦會怎麼去運算推播,這也促成很有名的俄羅斯青少年集體
自殺遊戲的「藍鯨事件」的發酵。
電影中雖然敘述許多事物,但在電影外很有趣的一點來說,這些事情其實對於台灣算是很
警覺的一點,不管是因為台灣政治生態和詐騙行為的多元化,甚至是中國不段的釋出資訊
戰和假消息的攻勢,讓現在許多台灣人相當警覺資訊來源和知到所謂的觸擊和廣告關鍵字
使用是怎麼回事。
而這樣的開始其實是好的,例如在武漢肺炎的實際狀況中許多人從中發現什麼是假資訊什
麼又是真的,台灣因為人口密集故雖然假消息容易散佈但這也表示在闢謠方面也有絕佳的
擴散力,我想這也是因為台灣長期被迫受到訓練與懷疑資訊來源之故,比歐美各國更增添
一份警惕,畢竟一個不注意可能就會被厲害了我的國給吞噬。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可以說將事情進量的簡單化讓一般人可以理解這些數據和社群帶
來的問題,其中造成族群對立這點在台灣這土地上確實很有用,如何不被這樣的數據操弄
,就得回歸到本質「個人」的判斷與主動去理解跟你對立或不同人群的聲音,而不是受到
大數據將同溫層發送給你。
但世界人們都只願意在同溫層中不去對談和了解,民主的機制就會被受迫害,這也是依些
極權者和人權迫害的政府樂於看見的。在這當代便利又自由的時代中,當你點個讚時,試
圖多想想這個讚背後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