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影音上這幾天出了一部要付費的新片《永恆之美》Eternal Beauty,海報就是一張 Sally Hawkins的藍衣大臉,我馬上就乖乖拿兌換卷欣賞了。Sally Hawkins 在這個十年已過四十大關,過去如《無憂無慮》或《達格南製造》的平民女子勵志戲路已不再,倒是慢慢轉型演含辛茹苦同時聰慧樂觀的媽媽,然後在《水底情深》後正式轉型演中年邊緣女子滄桑一生苦盡甘來的新戲路。勇奪大獎的《水底情深》如是、Netflix 已上架的《莫迪的彩色小屋》如是,這部新片《永恆之美》也類似。
https://pics.filmaffinity.com/Eternal_Beauty-704977911-large.jpg
這一回,Sally 演個舊譯「精神分裂」今譯「思覺失調」的 Schizophrenia患者,本片也有獨特視覺美術設計去描摹她眼中的世界。在此先區分:這是「思覺失調」,不是「多重人格」,兩者症狀完全不同、電影視覺表現也大不同。多重人格的,譬如過去約翰庫薩克主演的驚悚片《致命ID》就是象徵表現、以不同角色來演出不同人格,或是像近年詹姆斯麥阿維演的《分裂》,則走寫實風以同一個人靠演技展現不同面貌;但思覺失調的,他的症狀是分不清楚現實與幻想,因此視覺表現有很多寫實與幻象的切換與交疊,今年初的 Netflix片《愛馬怪怪女》就走這路線。
這部《永恆之美》也走類似的路線,而且和《愛馬怪怪女》一樣談子型「妄想型思覺失調」Paranoid schizophrenia,不但有採用很多現實與奇想、現在與回憶間舞台設計與視覺效果,而且還都有一個「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在她們腦中囈語著!這種囈語,往往被傳統的正規世界視為「魔鬼的聲音」、也被進步一點的正規世界視為「都是幻想」而「應吃藥壓抑」... 然而,就像《愛馬乖乖女》一樣,此片是站在患者這邊的,站在他們角度去爬梳其憂鬱,不屈從於這社會「正常」的規訓摸頭、也不屈服於醫療體制的禁錮壓抑,而要在自己小世界裡用自己的方法找到圓滿。
https://i1.fdbimg.pl/9r3dhe12/1500x1000_qfakk5.jpg
本片開場,就有醫師在對主角 Jane 耳提面命「不要反抗憂鬱症,而要與它做好朋友」,這句話說來很前衛好聽,但它的具體內涵是什麼?矯正機構的意思,是妳這一輩子乖乖按時吃藥吧,把一切憂鬱症導致思覺失調的「幻覺」全都壓下來、別妄想對抗它而只要持續掩蓋它、你自能成為「正常」人正常過一生。女主角身在威爾斯某郊區小鎮連棟住宅社區的「正常」生活,就是這麼死氣沈沈。
這家庭,有爸媽與三個姐妹,除了身為老二的女主角 Jane 之外人人都「正常」:媽媽過著逢年過節等孩子來朝奉的正常生活、爸爸過著一語不發聽媽媽話就好的正常生活、大姐 Alice過著相夫教子與世無爭的正常生活、三妹 Nicola 過著靠裝萌騙取救助金與靠美貌嫁不同年長男人賺飯票的正常生活... 本片這威爾斯家庭人人的「正常」、雖然有其戲劇化的誇張表現,但和整個現實英國大部分平民小鎮的生活怎麼這麼似曾相識?真的還要這樣「正常」下去嗎?
於是這天,Jane做出改變:今天不再吃藥了!雖然知道身為「妄想型思覺失調」不吃藥就準備幻視幻聽、她的牆壁準備說話準備開洞準備跑出大蜘蛛,她都豁出去了要停藥試試看!結果果然,一停藥馬上出現各種幻覺,但也有些事情並不是幻覺;到底她停藥有幻視幻聽的「不正常」人生可不可靠,端看她能否做出分辨並自我駕馭。
https://i1.fdbimg.pl/hs3dhe12/1500x1000_qfakk5.jpg
第一關,她覺得她看見了一個驚人的「現實」:姐夫 Tony 竟然背著姊姊 Alice在外面偷吃、還在一輛鮮紅色汽車裡!她很快就去當抓耙仔通知姊姊、也很快就下戰書警告姐夫。但可想而知,姐夫一定一口咬定「都妳幻覺、該吃藥了」,姊姊身為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也是不願相信只想眼不見為淨。這件事在全片雖看似小事,卻是 Jane 可不可靠以及能不能掌握幻想現實界線的指標,片末是要迎接判決的:我到底是迷惑於幻想?還是看見了真實?
第二關,很明顯的幻聽:生活中處處有電話響、家裡牆上甚至有個紅色電話響!過去藥物壓抑時其實就在響了只是都不去接,現在沒吃藥終於大膽接起來!電話背後,正如「妄想型思覺失調」患者常遇的幻聽般,這幻聽是要叫她去做些事情的,在此片則是聲稱給她點冒險考驗、而且吃定她一定會乖乖聽話。這任務,是背著姊姊偷偷去接外甥放學回家,果然一接就手忙腳亂出一堆問題,Sally Hawkins 在此發揮即使思覺失調也能聰明促狹東拉西扯塘塞裝死的演技 XD
然而第二關這「幻聽」背後成因很驚悚,與她二十多年前開始患病的少女時代創傷息息相關:原來當年,她曾經滿懷歡欣地要嫁給未婚夫,但都已經到了禮堂了,才發現新郎落跑了,令媽媽一直喊著「給我們家蒙羞」、自己也對未婚夫哭哭啼啼眷戀不放,還抱著一支電話苦苦哀求「我愛你,回來罷,我只想一切回到從前」。回到從前的什麼呢?「正常」嗎?總之這未婚夫的聲音化作了她的幻聽、她對未婚夫的執戀化作了她對幻聽的千依百順言聽計從。這也成為 Jane 的全片最大挑戰:有沒有能力向這幻聽魅影說「不」?
https://i1.fdbimg.pl/nr3dhe12/1284x951_qfakk5.jpg
從這幻聽,我們也看見 Jane 當年許多陰影,還遠遠不止是「在禮堂被拋棄」而已!這段年輕時代,由外型和 Sally Hawkins並不很像、但學 Sally的傻笑與脆弱學很像的威爾斯新星 Morfydd Clark飾演。年輕的 Jane 一被未婚夫「禮堂拋棄」後,媽媽想的第一個是家族蒙羞,姊姊雖關心她但在媽媽斥責的淫威下也不敢安慰她。於是放著 Jane 一人抱著電話獨自消化瀕臨崩潰時,就這麼安個症狀罪名被精神病院悍然架走了!只聽 Jane 哭天喊地苦苦哀求全家卻當沒聽見。此片雖沒明說時代,但製作設計充滿 1950-60s 氛圍,這裏的「精神病院」可是五花大綁用電擊療法的!
年輕的回憶、包括年輕的陰影,本來對年長的 Jane 來說是長年用藥壓抑就可打包起來眼不見為淨的一段過去,她自己對這過去不但認知不明也不再擁有話語權。在年長的 Jane 口中,「我以前是個模特兒」「我以前也很美」大家聽了都敷衍笑笑不當一回事、她自己被人這樣長期否定也不禁懷疑恐怕都是自己的幻想。但,本片還是有三不五時有舊文件、舊照片、以及好久不見的故人接二連三冒出來,隨時暗示 Jane 說的這些自戀話語搞不好都是真的?倒是停藥一陣子,牆上出現幻想小洞展現牆後另一個世界,Jane赫然發現牆另一邊就是年輕的自己,乃不可自拔地回憶下去。
過去的家庭與母親,年輕時代的三姐妹,其實恐怕一直是以極扭曲的型態在運作著親子關係!Jane在禮堂被棄與被病院架走而家人都坐視,只是其一例,更早的另一例更加直白地殘酷:其實挺漂亮也算有自信的 Jane 滿心雀躍要參加選美、還精心自製了一套藍色禮服準備上台大放異彩;誰知在台上,看著台下男性評審的眼光她一時縮了,強勢的媽媽竟直接拋棄她、把選美位置連帶藍色禮服都換給了小妹 Nicola、大姐 Alice 要說公道話主持正義只被媽媽一巴掌堵起來!看來這家年長後許多問題,譬如媽媽超強勢、爸爸全無聲、姊姊離家不回、妹妹愛鑽營,統統都其來有自!
https://i1.fdbimg.pl/wr3dhe12/1500x1000_qfakk5.jpg
而當下現實中的關鍵轉折、以及 Jane 面臨的強大考驗,是個夢寐以求天外飛來的一段新戀情!這另類的夢中情人 Mike 由年近六十的 David Thewlis飾演,他其是 Jane 在診所認識的,同為思覺失調的患者他卻過著五彩繽紛揮灑自我的生活!他熱情奔放、他大膽外向、他穿著青春有勁、他求愛單刀直入、他帶著 Jane 過著此生未曾擁有的歡快歲月、他是音樂才子還號稱組了個樂團、他甚至欣賞 Jane 的歌唱才華還計畫邀 Jane 當樂團第二主唱、每每把 Jane 逗得樂不可支覺得這悲苦一生終於苦盡甘來!
也許當這「白馬王子」初登場時,我們觀眾看著 Sally Hawkins那天真單純傻氣幸福的演技,都不禁為 Jane 這苦命角色感到欣慰、欣見她這得來不易的幸福。但我們很快也會發現,這位看似完美男人令 Jane 一頭陷下去的 Mike ,搞不好是過去幽靈再次來臨:聽其言、觀其行,這位 Mike 和 Jane 年輕時代的未婚夫一樣,都是會甜言蜜語、會哄她開心、會令她耽溺、會給很多承諾、但承諾到最後都會跳票的渣男!說渣男也許太過,就說「不可靠男子」吧,問題恐怕還是在 Jane 自己怎麼會乖乖「靠」上去,把一整顆本可獨立自主的心就這樣傻傻交給別人、令其控制一生。
果不其然,到電影末段果然好多事「似曾相識」地再次出現:媽媽還是一如往常不看好 Jane 的戀情與婚事、一如過去認為 Jane 這失敗者一切都不值得、也一如過去把關心的大姐拒於門外而一手庇護鑽營上爬的小妹;更殘酷的,是屬於 Jane 的美好幸福、再次在自己一時緊張忐忑天旋地轉時、又被這鑽營上爬的小妹 Nicola 「取代」了一次,而那曾經信誓旦旦給予 Jane 承諾的良人、其實拆穿真面目一點都不可靠、不但輕易就可以把 Jane 拋棄掉、甚至拋棄後還要花言巧語綁 Jane 一生!年長的 Jane 再次崩潰被送病院後,那男子聲音的幻聽電話再次襲來,該怎麼自處?
https://i1.fdbimg.pl/gt3dhe12/1500x1000_qfakk5.jpg
本片這段如魔鬼囈語的幻聽、這段忠告失敗的現實戀情,以一個家長保護弱小女兒的眼光來看都會覺得好淒慘、不如不曾發生過,妳看看早知就聽媽媽和醫生的話乖乖吃藥別想太多、別去碰這些冒險徒然傷身傷心不也能過正常一生?的確,表面上看, Jane 自己斷藥後的這段旅程不論是幻想還是真實,她都放任自己失控一回而遍體鱗傷,多麼不智呀?但對 Jane 來說,這些創傷的回憶一直存在自己心裡、只是一直被醫生用藥壓抑從來沒面對;而此生還會繼續遇到更多似曾相識的新困境,一味壓抑過去創傷當沒看見的 Jane 面對新困境反而毫無招架的能力、注定再次摔一跤。
於是,屬於 Jane 這位「妄想型思覺失調」患者的終極之舉,在本片就是「剪掉電話線」,終於以自己的力量痛定思痛向那過去幽靈說掰掰。這個過去幽靈,是 Jane 年輕時拋棄她的未婚夫;而這幽靈到今日,又化作真實的花言巧語情人 Mike 降臨在面前。如果沒有這場自行停藥的「面對」,Jane恐怕得到新戀情後仍要落得遍體鱗傷;但有了這場「面對」爬梳了過去創傷、重審了今日處境、比較了今昔遺緒、也對照了幻想與真實... 一場屬於「妄想型思覺失調」患者的自我整合,終於意志堅定地在這一剪中宣告完成。這是屬於自我的治癒,而非醫療體制壓抑出的「正常」。
這樣談「妄想型思覺失調」患者的自主、甚至與醫療體系對立談,於專業倫理上合適嗎?編導 Craig Roberts在訪談中有說明:本片 Jane 的幻聽幻視之呈現、以及她自我駕馭的歷程,都是取材他自己身邊一位親戚的經歷、是有具體經驗基礎經過轉化成為電影藝術的。也許精神醫學界專業未必都會苟同此片的看法?此片倒也並不把 Jane 單人的經驗給普遍化、也並沒針對當代精神醫學做出明確批判、而只是採復古設定勾勒了當年那「強勢綁縛、電擊療法」早已被今日判為不當的古早作法。他要訴求的,不外是別強勢壓抑、別強行「正常」、而要回溯源頭面對創傷學習自處。
https://i1.fdbimg.pl/vt3dhe12/1200x800_qfakk6.jpg
話說這位 Craig Roberts何方神聖?他年方 29 才第二次當編導拍劇情長片,不過相信許多觀眾對他並不陌生:他就是 2010 年威爾斯青春愛情電影《初戀潛水艇》Submarine 的小男主角!當年他和 Sally Hawkins是演母子的!回想起來,過了十年他長大自己當編導拍這部《永恆之美》,看得出來在大處小處處處都有致敬《初戀潛水艇》的影子,譬如:(1) 找了 Sally Hawkis 來演主角,(2) 也用很多類似《初》片的「幻想」鏡頭與視覺處理,(3) 也如《初》片採取紅黃藍綠等幾個鮮明色調做服裝場景,(4) 有幫親人抓姦情節,(5) 有媽媽癌症情節,(6) 有小狗死亡心結。
當年《初戀潛水艇》就是威爾斯電影拍威爾斯小鎮的少年「日常」與突破,這次《永恆之美》一樣在威爾斯小鎮拍攝威爾斯連棟住宅裡苦悶人們的「正常」與出格,於是一句威爾斯諺語就成為關鍵句帶出了關鍵意象、不只要提點主角 Jane 更要提點她的每一個家人:這句關鍵句是 "In my oils" 、威爾斯語原文是 "Yn ei hwyliau"本意指 "In my element",是要表達「如魚得水、悠然自得」之意。本片開場,Jane看醫生時就與醫生談到一幅名為 "In my oils" 的海邊風景畫,醫生總說「乖乖吃藥、勵志喊話、就能像畫中人一樣過著如魚得水的人生」,真是如此嗎?
片末,頭尾呼應,Jane停藥一回闖蕩一回又被抓進病院一回後,很快又回到了醫生面前準備出院,說穿了這次迅速治癒也不是病院外部介入的功勞、而是她自己心理的內部化解。這一次再見醫生,Jane的姿態已然獨立自信完全不受體制的規訓,這幅海邊風景畫中的人也換穿了 Jane 招牌的藍衣、暗示著自我療癒後的 Jane 已是那個「如魚得水」之人;隨後這幅畫,又出現在每一個家人的身旁,畫中人都仍不是他們的衣著形象,儼然暗示他們各自「正常」的生活其實一點也不如魚得水、還有很多功夫要修。
https://i1.fdbimg.pl/qs3dhe12/1500x1000_qfakk5.jpg
更棒的是,全片第一個挑戰「姐夫在偷吃」,儘管片中姐姐死不願面對、姐夫也一口咬定是她的幻覺,但片末驗證這都是真的!驗證 Jane 即使身為患者有各種幻聽幻覺、她仍能夠自己分別真實與虛幻!會不會,這些「妄想型思覺失調者」其實自有其努力區分現實虛幻駕馭自我的可能,只是這社會總為了自己的眉角盤算而堅持不信她甚至污名她?這種劇情還真爭議,我也不知妥不妥當,畢竟我身遭也沒認識過思覺失調患者,他們通通都像本片的 Jane 一樣其實可以建立自主只是長期受壓抑嗎?這我不知,只能跟著編導 Craig Roberts相信真有這樣的人,而他要為他們發聲。
片末最後一鏡,出院的 Jane 要拍張美美的照片,被問到自己時「有人說是思覺失調、有人說是妄想性思覺失調,那你呢?」對方只回答「我是正常人」,她只笑笑「正常嗎?那有點無聊」。誠哉斯言,本片雖然小尺度在關懷 Jane 這一個「不正常」的患者,但這幻想現實交錯的冒險一遭後,倒只有 Jane 這「不正常人」走出了人生幽谷、其他「正常人」還日復一日過著複製昨日的正常生活、仍陷在憂鬱循環中鬼打牆走不出來... 看著本片威爾斯連棟社區這庸碌景觀、想想我們不陌生的整個英國各地郊區小鎮,這隨波逐流的「正常」真是人生正解嗎?
本片雖有個清楚的訴求與故事主軸,但其實它的舞台切換、運鏡分鏡、跳躍剪接,都以 Jane 的小小腦袋為中心非常地意識流。看來,編導為了忠於他那患者親戚的經驗、多少犧牲了傳統循序漸進的「正常」敘事結構,而把 Jane 的經歷給片片斷斷隨心所至自然呈現、有待觀眾跟著 Jane 一起把這些片段撿拾起來拼成個有意義的故事、猶如片中 Jane 一直在拼的那幅拼圖般。理性切入不是那麼容易入手,也許改成感性切入,跟著 Sally Hawkins一起哭笑玩鬧、跟著編導的視覺手法大開眼界,反而能在琳瑯滿目的視覺享受中自然而然建立理解吧?推薦有興趣者上串流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Jg7KY8m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