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名導 Raúl Ruiz 對我來說一直是個模糊的童年印象,我還是先從《空中監獄》認識約翰馬可維奇後、慢慢發現馬可維奇也演很多藝術片、才透過這關係知道他的,看過的也就《追憶似水年華》和《情慾克林姆》兩部,然後他就從我的觀影地圖中消失了。這天看到一部我感興趣的葡法合作的歷史戰爭片《威靈頓之線》Linhas de Wellington,才赫然發現是他拍到一半的遺作、最後由他的剪接師兼導演遺孀 Valeria Sarmiento接棒完成了。這篇僅以歷史戰爭片角度討論此片,不多談導演風格,因為我對這對導演夫妻檔雖久仰大名但一點也不熟。
https://de.web.img3.acsta.net/medias/nmedia/18/92/55/13/20205801.jpg
此片的戰爭,是 19 世紀初拿破崙戰爭中「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半島戰爭」(1808-14) ,其中英葡聯軍對抗法軍的葡萄牙攻勢。半島戰爭緣起,是拿破崙「大陸封鎖」斷絕英國與歐陸貿易時,唯葡萄牙繼續對英貿易,因此拿破崙派兵攻打葡萄牙、中途還「假途滅西」併吞西班牙。本來西班牙自由派渴望拿破崙的共和解放,結果拿破崙讓他弟弟當西班牙國王而且還屠殺鎮壓,造成西班牙即使被佔仍以著名的「游擊戰」guerilla持續抵抗;而最後希望葡萄牙,則由英國名將 Arthur Wellesley 重新組織鬆散的葡軍、合併為精良的「英葡聯軍」,要在葡萄牙境內徹底擊退法軍。
這位 Arthur Wellesley 正是鼎鼎大名的「威靈頓公爵」,日後要令拿破崙「慘遭滑鐵盧」的,半島戰爭正是他揚名立萬的關鍵戰役,對抗的法軍元帥從朱諾 Junot到蘇特 Soult最後到馬西納 André Masséna。本片就談 1810/9/27擊退馬西納的關鍵戰役 Battle of Buçaco:此役雖大勝法軍、但英國仍戰略性撤退、要撤到籌建一年的「威靈頓防線」高丘長城碉堡後,以保住南邊的里斯本為目標;也搭配「焦土政策」號令北邊民眾全數撤離,把土地廢掉農產燒掉設施破壞掉、絕不留半點給法軍、吃定馬西納的龐大法軍運補困難必將退兵、就算防線被破咱英軍搭船走人就好。
因此這仗雖是勝仗、雖如計畫成功退敵,但這「全民大撤退」一路死了 40,000 多葡萄牙民眾、防線北邊的半個國家成為焦土陷入荒廢多年難恢復。可以說,這場仗是英國大哥指揮葡萄牙小弟、重整葡萄牙軍隊也重整葡萄牙國土、不惜都讓葡萄牙犧牲也要完成英法對抗的大業、對抗完不論勝敗英國都可拍拍屁股走人的 XD 這場戰爭的不公道,令本片只在片頭拍了一個鏡頭的戰場對抗、其餘全部拍「大撤退」中百姓多樣的悲慘與善惡、以及兩位葡軍男主角如何由單純好戰轉變為複雜體悟。當然操盤大撤退的威靈頓公爵,也由約翰馬可維奇畫龍點睛給了幾場精彩又爭議的演出。
http://de.web.img2.acsta.net/medias/nmedia/18/92/55/13/20205800.jpg
本片國際明星很多 Raúl Ruiz 合作過的老班底,除 John Malkovich 演威靈頓公爵外,有 Catherine Deneuve & Isabelle Huppert 演瑞士富商、Elsa Zylberstein演修女兼護士、Vincent Perez演戰爭畫師、Mathieu Amalric & Chiara Mastroianni 演兩個法軍將領,大家都只是來客串勾勒「外國勢力」的分佈圖像。此片真正關心的還是本土又低階的葡萄牙人們,那些本土明星面孔我就不認得了,唯一認得的是今年在 Netflix海島派對劇《白線》中帥到爆炸的 Nuno Ropes 。他和另一位葡萄牙帥男演中尉和中士搭檔,在片頭首戰分道揚鑣後,踏上不同的撤退旅程。
大撤退,其實就是把 2/3個國家給搬到南部去集中,光想像成功撤退後的難民安置都很頭大了,何況是在這人人步行只有少數馬車的撤退過程?本片拍的撤退過程僅 9/27-10/10 短短兩週、只算是大撤退歷史的一小段、但這兩週就已經充滿枯竭甚至血淚了。本片的攝影,常常用長鏡頭拍景觀,總是先拍傳統戰爭片與戰爭畫當中的英勇對戰後、鏡頭稍等一下或移動一點馬上就讓更廣大的難民們出來找屍體撿物資,或是拍一段紅衣英軍配綠衣葡軍雄赳赳氣昂昂的行軍後、鏡頭稍等一下馬上被漫山遍野的難民給佔據... 戰爭不只是軍人互殺、更是掏空整個國家人民的消耗戰!
這個大撤退,也必須成為一個移動小國家要有移動的百工,要有農家搬運農產品沿途供給、要有工匠隨時修理馬車器械以確保前行、要有教士與醫護隨時照護走不下去的人們身心、要有戲子與妓女排遣人們的苦悶與絕望、若沒有這些物質與精神的支撐大家都要路倒成為屍體了!但大統領威靈頓公爵的「畫畫戲」冷酷無情地對戰爭畫師下指導棋:「別畫戰爭悲慘與死亡、多點熱情華麗與動態!這是大勝利、不是大屠殺,多畫點英雄、少畫點屍體。」事實上這就是屠殺就是有好多屍體,只是大尺度戰爭運籌帷幄的領導者不是看不見、就是有意地選擇了消音。
http://fr.web.img4.acsta.net/medias/nmedia/18/90/31/65/20337761.jpg
電影以 9/27 Battle of Buçaco為開場、以漫長的大撤退多線故事為主體、以 10/10-13相繼抵達傳說中的「威靈頓之線」為情感總結的高潮、以 10/14法軍抵達看見壯觀防線終於退兵為結局。而多角多線的配置,大致由片頭攜手作戰但分隔兩地的中尉與中士為主軸:知書達禮的文藝中尉頭上中彈不想活了、中士卻堅持他留在醫院一定要醫好,他竟留到法軍佔領不留活口、只好站起來輾轉逃亡更硬起來加入游擊、要找到防線追上大軍;黑白分明好戰嗜血的中士,才剛勝一仗殺很多敵得意洋洋時,轉頭竟見陣亡英軍的英國遺孀需他安慰與照顧,他能從野獸變成暖男嗎?
可以說,本來一剛一柔的中士與中尉,一個要從剛強學習溫柔、另一個要從柔弱學習剛健,於是展開了雖沈重艱困卻相對安穩的「隨軍撤退」、與自由多變卻相對危機重重的「後方游擊」兩線,雙線風情截然不同:
其中,中尉的「後方游擊」線還比較有一點準戰爭片的刺激感:他在 Coimbra的醫院醒來時法軍已到、斷腿長官叫他獨立逃生他還死不願、但長官知道法軍殘忍不留活口堅持要他站起來、他還真踏上五湖四海無奇不有的後方之旅!他先遇上堅守家園絕不撤退的葡萄牙老女爵、再遇上攀親帶故奉承法國的瑞士富商家、又遇上雖是雅各賓黨但為了祖國對抗法軍的友軍單兵、再遇上雖是敵人但為了性命逃出法軍的波蘭逃兵、然後還見識民間修道院游擊隊以聖母之名殲滅共和法軍!可以說這一線把半島戰爭的各種意識型態簡短呈現了,只是人人都有另一面小中尉總有一天會發現...
http://fr.web.img2.acsta.net/medias/nmedia/18/90/31/65/20245440.jpg
而比較脫離戰爭、比較豐富多樣、比較談情說愛、我也比較愛看的,還是 Nuno Ropes 擔綱的好戰中士這線,這裡除了各種人們的摩擦誤會衝突仇恨、以及胼手胝足互利共生外,還有中士本人如何從一個滿口殺光敵人的優秀士兵、慢慢學會關愛別人看見痛苦,進而回到他剛好位在「威靈頓防線」上的老家 Torres Vedras、赫然發現戰爭遠不止是前線廝殺而早已侵蝕了家園土地與人們。他從野獸轉暖男的第一課,是才在以男人口吻漫不在乎談一個英裔葡軍弟兄之死時、那陣亡弟兄的妻子竟追到軍營來問人要屍了!
葡語中士對人生地不熟的英語寡婦、雞同鴨講只能以水壺給她希望泉源,正如當天戰陣前線同袍身旁、自己也是給他水壺作為臨終解渴。「飢渴」成了本片撤退故事的受難意象、「水壺」則成同甘共苦的人性意象、接著延伸到大撤退眾生身上。首先在片頭大戰時英勇兇狠毫不留情、甚至以殺光法軍榮耀葡萄牙為己任的中士,他左支右絀不知該怎麼面對戰爭遺孀、更雞同鴨講不知怎麼撫慰其絕望憂鬱,於是笨手笨腳很可愛地「一天兩個單字」學英文:有一壺 Water、有一個 Bread、有一件Coat、有一隻 Chicken... 當寡婦漸漸找回人生希望時,能夠接受「有一枚 Ring 」嗎?
http://de.web.img3.acsta.net/medias/nmedia/18/90/31/65/20200345.jpg
這裡還上演很多卑微小民的衝突與和解、自私與仁慈、渴望與失望:有一個沒爸媽的乞丐小孩、每有戰事都跟大人一起扒屍、在撤退行伍中偷麵包求溫飽、總被大人們打來趕去、但大人們自己還不一樣一有死人就去扒屍撿資源;這裏有一個轉賣戰死者物資的大人,他面貌冷酷服膺生存法則、甚至失物主人到他面前也不二價,但面臨他打罵一整趟的乞丐孩子、也許他才是無主孩童自生自滅之餘唯一的希望;這裡有個花大錢用馬車載書櫃與書本的書商,人人都想珍貴馬車不運物資運這幹嘛,他卻每到一個扎營地就擺出完整的行動書店、大聲唸書卻總只有乞丐小孩似懂非懂地聽。
這裏還有被法軍強暴的民女、本要跳海卻被英軍解救,「解救」竟是換英軍再強暴一輪、受暴第二輪反而看開變復仇女神;還有隨軍撫慰男人的妓女,本被修道院醫護人員瞧不起,誰曉得最後竟成修道醫院亟需人力時的好幫手,甚至還被失魂落魄的絕望貴族認成了姑姑。這裏也有與妻子多年流離走散不知對方死活的痴情郎,到處拿出玉墜肖像逢人就問有沒見過我妻子;路人才沒認真答話只是看他癡心可憐他,怎奈妻子失散多年須找飯票早已改嫁別人;這「別人」也非可靠良人,只不過是錢財有限斤斤計較娶妻當門面,前夫既冒出來也別傷和氣,算你十兩銀子買老婆回去 XD
最有趣的,是這裏也有個富裕貴氣的英國商人女子,和中士主角守護的那位英國遺孀截然不同,她平時賺葡萄牙錢發大財、戰時看似與葡萄牙人熱情麻吉、不吝每天脫衣爬到葡萄牙男人床上,但她不怕戰爭自留後路可率性走人、甚至牆頭草看風向腳踏多條船,簡直「英國」對葡萄牙的化身!本片這位長袖善舞英國女郎,由葡萄牙演員 Victoria Guerra飾演,本應是苦悶撤退中青春亮麗的存在,看她那性解放超前時代的作為令人人都樂起來;但後來她快速消失彷彿利用完葡萄牙軍民就走人,而她的「利用」又指向何方?一幕她好奇訊問的「威靈頓防線」全圖令人寒毛豎起來!
https://aws.boxofficebuz.com/movies/images/lines-of-wellington_3995266.jpg
我本來以為這種無主角的多線敘事、多線角色發展少有交集大多彼此無關、多線演員都很小牌我也不認識、少數幾個大明星根本只是來插花、更別說真槍實彈只打一場的(偽?)戰爭片,應該看起來會很混亂無聊不知所云吧?我是不知道如果讓智利大師 Raúl Ruiz 親自導完全片會有什麼深度或魔力,只知負責完成全片的他遺孀 Valeria Samiento 畢竟是剪接出身,故事線雖多但絕不混亂、還算是容易跟上;每條支線雖然都是簡單的人際小故事,但人人各自有對攜手的體悟與對現實的頓悟;只是這些體悟與頓悟綜合在一起又想表達什麼呢?我想那也不是那麼難理解:
戰爭這回事,留在歷史上的是英雄戰鬥、是民族衝突、是意識型態、是國家版圖,但實際上它是整個國家的天搖地動、是國土重劃、是萬民流離、是大地凋零、是劍拔弩張,即使本片大部分角色都沒接觸戰陣都已身受其害!要對抗戰爭的挑釁,關鍵還是看人們如何重新治理這塊「戰時國土」,是流浪國土還是縮減國土都一樣,資源有限生活困苦早已是前提,人們自己如果在此自掃門前雪功利世故踩人求存,那這場文明戰爭就輸了;相反地,唯有保持百工為備胼手胝足互利共生的「共同體」精神,才可能順利撤退避難、堅守社會不潰、以待來日恢復殘破的土地。
片末,威靈頓防線小城 Torres Vedras,中尉與中士雙主角終於重逢,文藝中尉勇敢取出了頭中的子彈完成了奮起、好戰中士學會了愛人圓滿了心靈;然而,最後一個令人遺憾的死亡,不在戰場而在家鄉、不在開戰日而在備戰時、死的不是撤退逃難的軍民、卻是安全後方的勞工小弟!因為連防線以南看似安全令人稱羨的這一半、都已全國動員數以萬計前來蓋長城!最後儘管威靈頓公爵的「威靈頓防線」與「焦土政策」大戰略大成功、兵不血刃令法軍撤退,但焦土已毀了北葡、防線更毀了南葡,這場「半島戰爭」留下的就只是本片威靈頓好大喜功的「戰爭繪畫」嗎?
http://de.web.img3.acsta.net/medias/nmedia/18/90/31/65/20200340.jpg
那絕不!中士與中尉犯著違背軍紀,也要讓那位築城喪命的勞工小弟埋骨城牆下,因為這位小弟正如千萬葡萄牙築城工,都已拋棄家園荒廢土地離鄉背井前來築城、等於失去了一切全部投注在這城牆磚石上,難道一場戰爭最該銘記的沒有他們嗎?難道一部戰爭電影最該致敬的沒有他們嗎?也許 19 世紀初的戰爭畫理所當然地忽視他們,但兩百年後 Raúl Ruiz & Valeria Sarmiento 的戰爭電影就以他們為主體。
一般戰爭片拍不拍這種撤退與後勤呢?當然也是有,譬如我們這幾年很愛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就是一種;但要說像這部《威靈頓之線》以戰爭中的全民為主體、明確指出「戰爭即全民」之日常毀滅的電影,我倒只想得起一部二戰北法片《隨心所欲的五月》呢。推薦版友看看,也希望熟 Raúl Ruiz & Valeria Sarmiento 的觀眾能分享一下關於作者視野與風格的見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3QqsuiV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