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等在刷一次後 再來發文的 因為這樣表示 自己是每次看都有新發現
並不是為了騙文章數 所以看一次電影要發好多次文 結果似乎被當成工讀生?
(但這是上古神獸等級的ID了 所以真的不是工讀生)
全文恕刪
但想從裡面的引言開始:情不知從何而起一往情深
這段話出自<牡丹亭>對女主角杜麗娘的介紹 女主因為夢見書生而害相思病死去
(不知道電影版上的人有幾位有這麼古老的興趣會去聽崑曲?
至少我個人是滿能享受崑曲的 在已經拆除的新舞台聽<離魂>時還哭紅了眼)
崑曲的折子基本上情節很簡單 主要都是在抒發感情
所以如果將崑曲與西方戲劇比較 一般會說 西方戲劇是寫實的 東方戲劇則是寫意的
而電影/電視 強調再現真實 又是更為寫實的媒體
電影發明之初 乃在記錄日常真實 如火車行進 或是北方的南努克
隨著發展 越來越趨多樣 並且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語言
寫實 不再只是唯一的選項 他成為綜合藝術的表現 將詩歌音樂戲劇美術等融於一爐
並且隨著時代發展 電影語言也跟著變動 許多人都開始嘗試不同類型的陳述方式
第一次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時雖然因為剪輯感覺到滿滿的煩躁
但奇妙的是 卻哭了好多次 以至於在評論時 很難直接打上負評 畢竟帶給我感動
雖然就傳統的電影批評來看 缺陷百出 主題 支線 運鏡 美術 剪接...簡直罄竹難書
但我在其中閱讀到了 誠意 也就是 真實情感的流動
以至於我會想再次進戲院 去感受這部電影
二刷時 我放棄傳統的理性思維 不再想要去理解故事線
因為他人的故事 我們只能認識到展示出來的片面 而敘事手法可以隱藏真實
所謂的全知視角 不過是被選擇的一種詮釋方式 不代表真相
不管是演出的演員 或是導演觀眾劇作家 對角色的認識 都是一種信仰 相信如此
然而腳色其實有自己的生命 詮釋權旁落 多種觀點並存 沒有絕對的答案
既然如此 與其說服別人接受自己對角色的解讀 不如默默放在心裡 尊重彼此的詮釋
我將整部電影當成 一齣齣 折子戲 構成的全本劇
每個片段都是獨立完整的部分 可以有機地組合 但也能只看片段的部分
我欣賞著年輕演員們 每個眼神與情緒的細膩變化 如同戲曲演員在舞台上的唱念作打
開始能比較平靜地觀看電影 但也哭了幾次
愚人看不懂精巧的喜劇 只能透過眼淚洗滌 得到救贖療癒
很多人不能理解 二刷三刷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就 理性來講 確實只需要一次 就能掌握情節 根本不需要一看再看同樣的東西
然而WESTEND那些LONG RUN劇目許多人還是會一看再看 為何?
因為看的不是劇情 其實是感受當下的氛圍 欣賞演員的演技歌聲
一個well made的巧構劇 或許能帶給觀眾揭露真相的驚奇 但如果沒有更多技術
觀眾看過一次 知道情節 就不會想再看第二次了 因為佳構依靠揭曉就失去的驚奇感
大多長青劇目的情節都不複雜 更多著墨在腳色之間關係與感情互動
我們會把音樂劇當成流行曲目 甚至會只聽歌劇中的幾段詠嘆調
並不是因為那些片段 推進了多少情節 而是因為他們中間承載的情感厚度
電影作品並不見得只是為了愉悅感官享受而存在
不要期望他一定要 餵食你劇情 跟你說故事 只是單向度的給予
電影 是否也可以如同文字 邀請你發揮想像力 進行互文指涉內爆
甚至勾起私人歷史中最深藏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比如那藏在心底的名字?
感情之所以珍貴 正在於 不知其從何而起
當事人都不清楚了 更何況是看電影的他者?
怎麼會期待導演編劇要給出一個明確的劇情與答案
而不會自己去體會 認知 並且堅定地信仰?
很多時候 在你腦中會浮現出 電影的某個片段
但不會沒事 浮出整部電影的完整情節故事 因為那必然是要經過思考的
感性是瞬間的靈光 理性則是我們把握世界的方式 但不是唯一
其實所有戲劇的情節組成不過36種 分析來分析去 最後都差不多
然而感情卻是微妙 難以量化的 無法比較類同 只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