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好雷] 試析神父《刻在》電影裡的意義(下)

作者: watercolor (我們同樣沒有名字)   2020-11-18 00:36:30
※ 引述《alice910265 (Alice玲子)》之銘言:
: 感謝原po的整理與分析,我自己很喜歡阿漢和神父的對手戲,但我只有三刷,記不住兩人
: 的台詞及阿漢與Birdy相關記憶的順序,所以遲遲沒有動筆。
  也感謝原po回應我的文章。本來應該早些回應,但一來我確實不了解
基督教教義(畢竟各派說法不同,而且阿漢家信的是基督教,維特和神父信
的似乎是天主教?電影裡關於宗教的呈現似乎並不考究),只能依據電影的
情節去作分析,二來最近太忙,就延遲到現在。只是原po的解讀與我的有
差異,這裡依舊依情節去回應我自己的理解。
: 劇本台詞寫的真的很好,不管歐神父說阿漢「根本誤解上帝」、還是勸阿漢「不要讓別人
: 陷入罪惡」。
: 雖然這些對話看起來圍繞著「同性戀是罪要下地獄」的宗教壓迫,不只一般觀眾容易這樣
: 理解,包含了當時的阿漢,但身為現代的基督徒,應該去理解教條背後的意義,包括聖經
: 內的來源出處、當時撰寫的歷史背景及書寫者所面對的特定群體等等。神學家已經針對這
: 些議題辯論過了,而真正的信仰本來就禁得起理性討論與時代考驗。
: 考慮到歐神父在電影內的人設身分即是同志,他既然理解他的祖國在寧靜革命之後教會對
: 社會的鬆綁,也理解多元文化信仰的台灣解嚴類似寧靜革命對社會的鬆綁,我覺得神父所
: 謂「遠離罪惡的源頭、尤其是色慾」,更多指向阿漢不應該「放縱情慾」。
: 教友在進行告解之前需要做自我省察,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應用梅瑟/摩西的十誡。阿漢當
: 然會被神父唸,並不是神父單純拿七宗罪逃避阿漢的質問,是這孩子真的欠罵。欠罵的不
: 是愛上一個同性或是對同性有性慾,而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及性的尊嚴不夠尊重(第六
: 誡不可姦淫的現代解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觀眾對公園老人與浴室戲感到冒犯和不舒服
: 。
  原po這部分的回應,對於阿漢犯的錯(無論是放縱情慾與忽視了 Birdy
的意願),我都是贊同的(碰觸對方身體請得到對方積極同意);神父說
「不要勉強別人」與「不要讓別人陷入罪惡」我也相當認同。然而我覺得要
先釐清與確認的是:
  神父究竟知不知道阿漢和 Birdy在浴室的那一段?
  因為就電影情節安排來說,在阿漢家衝突之前,都是阿漢向神父訴說與
Birdy 的過去,神父再回應阿漢的質問或給予安慰。在寫這篇分析的時候,
我就很困惑,因為這段對話是在浴室之前;但到教官室衝突結束,神父為阿
漢包紮好傷口,對他說起「寧靜革命」時,對車禍、浴室、衝突都未置一詞。
就這個順序看來,神父這兩句話與其說是在責備阿漢犯錯,不如說是提醒他
應克制情慾,尊重對方(只是已經來不及了)。也就是說,原po這段的分析,
是建立在神父知道阿漢已經犯了錯的前提之上;但我認為依情節順序安排,
神父是在提醒他放縱情慾的危險。
  而我為什麼要這麼在意這個順序,就是我認為這一段神父的回應雖然正
確,卻仍迴避了阿漢對「同性戀有罪」的問題。先前阿漢意識到慾望並問神
父時,神父用「七宗罪」回答:「傲慢、貪婪、嫉妒、色慾、暴食、憤怒、
怠惰。上帝要大家躲避罪惡的源頭!尤其是色慾。」這段話我只能從句意理
解,固然色慾是罪惡的源頭(放縱慾望、重視肉體滿足而忽視心靈溝通),
但阿漢接著就強調「所以我談的是愛不是慾望,慾望是只講身體的靠近,我
要的是他心裡面真的能夠接受我。我還是信上帝。上帝不是說:『信我者,
得永生嗎?』」可見他是明白色慾帶來的罪惡,讓他痛苦的是這份慾望來自、
也指向同性的對象,但對於這點,上帝沒有回應,而當時的環境,都直指同
性相戀的罪惡,所以阿漢引用了馬太福音的:「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
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原文我就提到,這一段神父有意識地迴避
了這一點;而在之後,阿漢與神父的對話是:
「是你告訴我profiter du moment。」
「我那時候不知道你喜歡的是男生。」
「所以你喜歡女生可以,我喜歡男生不行?」
「你有多愛一點,我有少愛一點嗎?」
「告訴我,我和你的愛有什麼不同?」
「這兩種愛有什麼不同?告訴我啊!?」
  神父與阿漢的對話很明確的指出「愛男生」和「愛女生」確實不同,而
神父回答「不要勉強別人」固然正確,卻仍然迴避了「喜歡男生不行」這件
事。而事實上,Birdy 沒有回應阿漢,也確實是因為當時環境「喜歡男生不
行」。
: 慾望本身不是罪,性行為本身也沒有錯,但有沒有尊重對方的意願、有沒有思考被慾望驅
: 動的行為本身的意義,以及理解該行為的安全與否,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避免衝動下
: 產生的傷害。因此我認為歐神父沒有否定因愛生慾,也不是說因為色慾是罪惡不潔所以不
: 能去愛,而是在協助阿漢分辨,那是真正的愛,還是單純被慾望的衝動所驅使。慾望驅動
: 的不只是色慾,也包含了嫉妒;愛不只是喜歡/愛情,是廣義的去愛一個人的「愛」。
: 突然想到敬驊在訪問裡面提到,因為這部電影思考「愛」:「愛人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沒
: 有人有義務去接受你的愛,或是給你一個回答。如果你真的喜歡這個人,就是看你開心,
: 我就開心。」
: 中文的口語表達,沒辦法嚴格的區分「愛」、「情愛/迷戀/喜歡」跟「情慾」。情慾和情
: 愛比較是屬於性吸引力和互相喜歡的感覺,最後能愛慾並行,對一個人來說比較健康…當
: 然用什麼方式去開起一段關係是個人選擇,但自由選擇之前必須清楚風險。
: 至於耶穌基督所說的愛,不只具是性吸引力之間的迷戀或喜歡,親情、友情、愛情都有「
: 愛」的成分,是人與人之間靈性層次上的一種信任關係(基督信仰裡面,「愛」除了人和
: 人之間,也包含了神)。即使是Birdy和班班,某個程度上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愛,但是Bir
: dy對自己不誠實。最後夫妻會分開,表示沒有性吸引力這件事對兩人的信任關係有很大的
: 影響。
: 兩個人結合或共同生活組成家庭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最終是否能長久,還是取決於信任感
: 與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對自己誠實才會變得如此重要…因為對方才能認識真正的你。
: 歐神父為阿漢輔導的時候,雖然氣勢像被阿漢壓倒,好似無法回應阿漢的那些質問,其實
: 是因爲那條路他走過,所以他知道教條式的去壓阿漢,對孩子本身並沒有幫助;傾聽和陪
: 伴,才是最好的方式。
  以輔導技巧來說,確實教條式的去壓沒有用,阿漢當時已經被壓得走投無路了。
  但我認為神父確實無法回應阿漢的質問。^^||
: 神父年輕時並沒有逃避愛情,他逃的是環境。對於感情他面對了,但當下沒有他們的容身
: 之處,所以才選擇修道/獨身生活去保守彼此。相較起來,無法誠實面對自我,試圖矯正
: 、或因爲環境壓力而走入兩性婚姻,才是真正的逃避。我認為這是神父和Birdy的不同之
: 處…不過Birdy終究還是面對了。
  (以下是原po在推文裡的回應)
: 能對維特中學男女分隔的策略下「荒謬」的註解,我相信歐神父並不是抱著教條食古不化
: 的神長,不會拿下地獄這種恐懼去威脅一個孩子。
: 他能說出:「如果說他不愛你,你就不要勉強別人。這也是profiter du moment。」代表
: 比起教條式的不能愛,神父更重視的是意願,對方有表示接受嗎?
: 「在乎不見得是愛。聖經要我們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慾望,你不要讓別人陷入罪惡!」這是
: 要阿漢分辨是迷戀、是情慾,或是真正的愛。
: 神父最終沒有否認阿漢對Birdy的愛,但是他要阿漢思考Birdy是不是真的在回應,Birdy
: 準備好要愛了嗎?這段輔導或許也給了家漢告白的勇氣,在父母面前向Birdy表示他準備
: 好了,「那你呢?」。而沒準備好、真正不敢也不能愛的Birdy,才會愧疚又痛苦的流下
: 眼淚。
: 至於神父自己:「十八歲的時候,我跟你一樣,很叛逆。但最後一次,我被打得很慘,才
: 決定離開蒙特婁,我想走得越遠越好。沒想到我離開之後我的家鄉就變了。」
: 思考神父的性向對他本人的衝擊,如果他不敢愛,他又何必被打?也許在保守的當年,人
: 沒有多元的選擇,只能依尋固有的模式,找一個團體作為歸宿,以融入社會安全網。正是
: 因為不能愛,所以選擇離開。
  神父有沒有逃避愛情,連同推文下的回應,原po解釋應該如上。
  但我認為,固然歐神父絕不是抱著教條食古不化的人,不會用下地獄的
恐懼去威脅一個孩子,但之前已經分析,他迴避也沒有否認「同性戀會下地
獄」這件事;也固然當年在蒙特婁,他因為叛逆而天天被打,但這都不能證
明他沒有「逃避愛情」。就近來說,Birdy 不也是叛逆、絕非食古不化的少
年嗎?但他逃避了愛情(所以我認為神父是 Birdy的折射)。而神父自述在
「寧靜革命」之後,「整個社會脫離了教會的管轄,人的心終於可以更自由,
選擇自己想要的。」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既然如此,為什麼他不回去,反而選擇離鄉背井?
  很可能是原po說的「不能愛」。我後來去查了一下,寧靜革命是1960
年代,而蒙特婁開放同性婚姻,是2004年3月19日。固然比臺灣的
2019早,但離1987年,還是隔了十多年,離1960更是超過40年。
  但是在三十年後,阿漢謁陵後去見神父的伴侶Alex,當時他們的對話裡
有提到:神父回到蒙特婁後,就不在教會工作了,然後Alex就代替神父說出
他內心的遺憾:
  「他老說他上不了天堂,他是個罪人。」
  「他人很好的,他一定上得了天堂。」
  「都是我的錯,沒有我,他一定上得了天堂。」
  「我很確定,他很愛你,一如你愛他的一般。」
  從這裡的對話來看,我認為神父確實深信「同性戀會下地獄」,自認是
個罪人,所以Alex才會說「都是我的錯」。我自己的推測是:歐神父與Alex
的感情,Alex是主動者,神父因罪惡感而逃離,事隔多年之後很可能也是Alex
主動聯絡,才讓這段感情接續了下去。所以在這部電影當中,宗教的壓迫是
存在的,不但折磨阿漢的內心,加重他的困惑與痛苦,也讓神父選擇逃避自
己的感情。
: 最後歐神父談及自己的經驗,其實是憐惜阿漢,暗示他整個社會需要時間,要懷抱希望。
: 我們作為觀眾當然期待戲劇化的衝撞體制,但如果入戲到角色當中,那些愛阿漢的人,大
: 概最希望這孩子平安長大吧。
: 謝謝導演和監製的最後剪輯,尤其情慾戲選擇停留在院線上映版本的這個位置。
: 從小說推敲回原始劇本的設計,我猜澎湖原本可以安排一場激烈的、表達脫去束縛、在世
: 界盡頭的不顧一切…但最後只是摸摸肩、然後一個互吻,讓珍惜的感覺更加強烈。而浴室
: 戲那段會那樣經典,就是因為比起性慾,觀眾看到更多的是情感的流動。
: 我好像可以理解兩位導演在浴室戲最終沒有選擇昊森喜歡的、北影的那個take了。雖然
: 北影版本比較具有戲劇張力和環境合理性,但是對對方身體侵犯的強制感太過了。
: 這樣一個純愛的呈現,讓分級可以是保護級,加上神父與阿漢之間對愛與慾的辯證…我認
: 為這部電影在情感教育上,是有意義的。
  這兩段都很同意原po的看法。
  最後還是感謝原po提出自己的詮釋,讓我重新確認自己對神父的理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