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12.30 09:00
誰來基隆—林右昌VS.魏德聖 文化治理繁花盛開
攝影|賴一銀 文字|林耘美 資料提供|基隆市文化局
https://bit.ly/2L8iS0R
「誰來基隆」新書發表會,導演魏德聖(右)對市長林右昌(左)文化治理城市的理念與
成果,促進多元族群融合表示認同。
Q:歷史人文價值的理念為何?
魏德聖:如果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是一棵樹,以現代的商業利益取向來說,經常會認為砍掉
樹來種花,比較有商業利益,我們一直都在砍樹種花,沒錯,你會種出很漂亮的花,卻失去
了歷史人文,只追求商業利益,那商業的利益在創造經濟的過程經過很多的風吹雨打,然後
花開了又沒了,又要種一次,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聰明的方法。
上次市長帶我去整個基隆走過一遍後,再加上我看到「誰來基隆」的書不是一本,而是一整
套。你會覺得,這是「在樹上種花」,這是最厲害的。誰說什歷史人文不能產生大的經濟利
益,可以,一定可以的。看到基隆市長與大家的努力,我真的非常感動。台灣每個地方都應
該有這種思維,從歷史人文裡面找到獨特的、厲害的東西來發展商業利益,而不是砍樹種花
。
2020年5月,林右昌(左)親自導覽,帶領魏德聖(右)走訪基隆大歷史場景現場。
Q:這幾年來,基隆市保存文化、找回歷史記憶,市長做了哪些努力?
林右昌:其實一個城市治理背後的價值很重要,因為政府如果能多做一點事情,可以發揮很
大的力量,特別是有意識地在做一些事情。所以這幾年在基隆,其實我們是把文化跟歷史的
價值放在所有市政很前面的地方。文化局的經費跟預算在這幾年成長非常多倍,大概是在台
灣城市治理的這20、30年來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這樣做,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自己本身就是念都市計畫,是念城鄉發展、念景
觀的。對我而言,怎麼讓一個城市的空間跟文化歷史連結,是很重要的城市發展策略。也就
像魏導講的,很多的都市建設,是把文化、歷史放在最後面,可是在我的價值裡面,這二個
東西是可以被融合在一起,甚至當文化跟歷史放在最前面的時候,包括交通單位、工務單位
、教育單位,是配合文化單位在推動基隆市政。所以我們是有意識地做這件事情。
今天「誰來基隆」這套書背後,就是我們的教育部門未來要追隨、配合文化部門,去把這些
我們並不熟悉、也不瞭解,經過這幾年「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所產生出來的成果,再
回過頭,透過教育的過程留給孩子。把這些文化跟歷史的資產,透過我們的努力留給下一代
。
我其實是有點慚愧,因為我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實在不夠,怎麼樣在我們這一代為下一代多
做一點,是我們的責任。魏導透過影像的電影形式,而我的身分是市長,我就透過文化、城
市治理這樣的形式,我們共同在努力做同樣一件事情。
林右昌推動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陸續開花結果。
Q:魏導正在籌劃的電影「台灣三部曲」,呈現的理念為何?
魏德聖:我們台灣的歷史教育不夠,我很多的題材包括《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都是
我無意間翻到的書,知道了那個故事,覺得這麼精彩的故事,為什麼我是一個台灣人都不知
道。
特別是翻到王家祥的《倒風內海》,我是台南人,我知道台灣曾經經過荷蘭時期,可是我很
難想像,人的血脈開關被打通的那種感覺,原來我跟歷史是有連結的,我跟土地是有連結的
,那種連結感被打通了以後,很難視而不見。你會覺得有這麼好的故事,應該要讓更多人知
道才對。我的工作是電影這個行業,可以用影像來講故事,是比較強勢的媒體,我為什麼不
用這種方式來講故事給大家聽?一定會讓人覺得我們跟歷史、跟土地的關係是非常強烈的,
才決定把它做出來。
林右昌:魏導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偉大的事情不管是在台南做,還是在基隆做,都很有價
值。魏導說的讓我想起來,很多事情是因緣際會、冥冥之中有定數。在基隆,這些歷史過去
都只存在於文獻上面,存在一些文字,或者是外國人的紀錄,沒有圖片,只有很草、很糢糊
,或者位置標示不清楚的一些圖。
運氣很好的我們,透過基隆大歷史場景計畫,就在大家到基隆吃海鮮的那條海產街後面,居
然挖出了4千年歷史的這些斷面,最早的先住民,只存在於文獻上面,記錄說巴賽人很會做
貿易、做生意,現在它變得真真實實,被我們重新發掘出來。
為什麼空間對人很重要?魏導它是用影像,如果有機會,我們做的這個歷史場景重現,要讓
它不是單棟、不是某一個歷史建物修復或再利用。更重要的是透過點線面把它串成一整個空
間,你會發現我們現在是很多歷史的不同斷代,把它串聯縫合、銜接在一起,這是我們一直
在努力的事情,明年很快就會有成果讓大家看到。
當你看到歷史空間的場所時,身體與視覺會有直接的體驗跟感動。現在科技進步讓我們更方
便,在一些達不到的,可以透過AR、VR等虛擬的方式讓空間重現,讓下一代重新有機會去瞭
解,生活的空間和場域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這是很值得的一件事。常常有記者、媒體朋友
問我說:「市長,你這幾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麼?」當然硬體的建設很多說不完,
但讓我覺得可長可久、最光榮、最驕傲的,反而是這件事。
魏德聖表示,為短期商業利益犧牲歷史人文是「砍樹種花」。
Q:除了基隆大歷史場景重建景點外,目前還有哪些規劃?
林右昌:大沙灣歷史園區,跟《歡呼撤離基隆》這個故事有關。大沙灣的歷史遺構,只留下
一點點。不過,透過這次的歷史場景再現,把清法戰爭新砲台的基礎發掘出來。過去我們從
來都不知道,基隆的清法戰爭,聽說5分鐘就打完了,砲台都被摧毀,不復存在,因為如此
,基隆有法國公墓,還有個民族英雄紀念碑。
我們這個園區很有趣,囊括了基隆歷史,等於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從最早的住民巴賽人,
到後來西班牙人來,然後荷蘭人來,然後清法戰爭,然後英國人來到近代,包括1949年中國
大陸的移民,90%以上都是在基隆下船。
整個大沙灣歷史園區,大概2021年中就會完成。另外,市中心區有很多建設,城際轉運站或
市港再生都是在2021下半年左右完工。2021年10月左右,我們要辦一個基隆的城市博覽會,
文化跟歷史也會是整個城市博覽會中很重要的內容。
Q:請問魏導,對於基隆的歷史文化有何不一樣的觀點?
魏德聖:2020年5月去基隆時,市長帶我去好多地方,我很少看到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
是全面的,不是針對一個點,是全部一起動,非常驚訝基隆有很好的市民,他們完全配合市
長做這麼大的改造。
我希望未來當有人走進來基隆,就好像走進羅馬城,或是走進威尼斯,那種感覺就像這是一
個活的區域,歷史跟文化並存,不是人來看一個古蹟,而是人在古蹟裡生活。我更大的期待
是,希望未來基隆城裡面,人跟古蹟讓生活感可以結合得更緊密。
林右昌:魏導講的這一點,實在是太棒了,其實也是我們在做整個計畫時的精神,背後的價
值是生活的延續。我們不是做單點修復某一個歷史建物,是重新把生活的空間和場域,跟這
個城市過去斷裂的重新連結回來。
最近大家到基隆應該有一個地方很夯,就是色彩屋很漂亮,對不對?同樣的概念,那個地方
不是淨化的觀光區,魚照捕、船照修,它的生活照過,但變成一個大家喜歡去的地方。過去
會聞到很濃的油汙味或很腥的魚腥味,現在你聞不到,因為居民的意識起來。文化歷史應該
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被供在那邊,變成被保存的對象而已。
Q:「誰來基隆」這一套系列繪本,最吸引人的地方?
林右昌:透過這個結合各種專業的跨部會大計畫,讓我們了解,幾千年前這塊土地的人們,
是如何過日子?歷史是如何發展?隨著時間推移,誰來過基隆,又為何而來?人們留下什麼
?帶走什麼?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過去的發展與變化,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誰來基隆」這一套系列繪本,以圖畫與文字,描寫在不同歷史時空下,關於人與這片土地
的故事。繪本以巴賽人、西班牙人、法國人、日本人、漢人5種人為故事主軸,以史料為基
礎,透過揣摩與想像,建構當時可能發生的故事,讓讀者更貼近這片土地,了解過去,才能
知道自己是誰,也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
和爸爸的小旅行
文.劉清彥 圖.葉雨涵
居住在基隆和平島的原住民巴賽人,他們善於算數,具豐富的語言能力。穿梭於北台灣各原
住民間,也成為北台灣與外界貿易的橋梁。
佩德羅的項鍊
文.胡雅涵 圖.黃子彥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與荷蘭人競逐海權,曾經來到基隆,占領和平島,並在此建立聖薩爾瓦
多城。當時的基隆原住民巴賽人,該如何面對突來的外部強權呢?
歡呼撤離基隆
文.江煜勳、陳旻昱 圖.蔡亞馨
19世紀末,發生清法戰爭,基隆是主要戰場之一。法國人曾經短暫占領基隆,在這不到1年
的時間,戰火下的基隆是怎樣的樣貌?
來基隆築港
文.陳旻昱 圖.徐荷淨
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興闢基隆港,並實施市街改正計畫,建構基隆市發展的雛形。當時來
了許多日本築港工人,他們在基隆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從唐山吃到基隆
文.蔡沛鈴 圖.謝璧卉
漢人何時來到基隆?1千多年來,漢人在不同的時期,因不同的理由來到基隆。如今於此融
合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