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哭悲

作者: EVA96 (鍵盤親衛隊)   2021-01-25 23:57:08
年紀漸長以後,恐怖片不再是我最大的喜好。
有了家庭以後,想要獨自欣賞電影不被打擾也不是那麼容易。
有時錯過院線,在家觀影也未必能好好欣賞。
一年當中若有一、兩部恐怖片能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與沉浸感,那已算是不易。
而〈哭悲〉為我2021年的觀影之路,起了一個極好的開頭。
看恐怖片,我一向重視化妝特效,在電腦特效尚未普及前,許多影史留名的經典都是靠
幕後人員的創意打造出極具說服力的鏡頭。
因此,聽到〈哭悲〉以各種大尺度的血腥鏡頭作為宣傳號召,即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坐立難安的98分鐘後,我認為〈哭悲〉即使在票房在未必亮眼,也必然是台灣電影史
上的亮點。
在欣賞許多國外低成本製作的恐怖傑作後,常常感嘆國內也許是礙於票房、題材等因素
始終沒有人挑戰這類型電影。在台灣過去的恐怖片不難看到迎合商業取向的抉擇。
〈哭悲〉沒有巨大的野心,但成功地講完一個故事。
且赤裸裸血淋淋地挑戰觀眾在視覺、聽覺的感官體驗。
〈哭悲〉的故事題材打著「活屍」、「屍速列車」的標籤,但實際上卻處於一種微妙的
關係。
〈哭悲〉在結構上不難看出有著殭屍片經典〈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悲觀
氛圍,從英文片名〈The Sadness〉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片中倖存者與感染者的攻防即脫胎於殭屍電影,但感染者的本質卻並非殭屍。
在現代首部殭屍片問世過後已過了50年,這50年間,Zombie一詞在大眾文化中已衍生出
不同的詮釋。
殭屍可以是Romero的政治、經濟、社會隱喻,也可以娛樂文化中的速食題材。
但顯然〈哭悲〉並不打算走入這個窠臼。
〈哭悲〉在處理這個議題,甚至完全不像〈28 days later〉受到rage病毒的感染者。
在〈28 days later〉中的感染者一經感染即喪失了人性,而〈哭悲〉中的感染者則是
無限放大了「人性」。
暴力、性、食慾
在大多數的恐怖片中,在凸顯人性醜惡面時,也往往以人性的美善相抗衡。
但〈哭悲〉中僅僅凸顯那些被埋沒在禮教、規範之下最深層的慾望。
恐怖作品中是講究規則與條件的。
超自然的恐怖片必須滿足某些條件
殺人魔電影也演化出了受害者規則
這些規則條件未必符合邏輯,但給予相當的因果關係。
但〈哭悲〉彷彿拔除了一切規則與限制,透過鏡頭呈現出了純粹的惡。
〈哭悲〉透過化妝特效呈現出來的不只是視覺的恐懼,而是更深層來自心理的恐懼。
我們無法得知在現實中匪夷所思、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究竟是「異常」還是「本性」。
〈哭悲〉巧妙地透過鏡頭語言呈現了人性的可怕。
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本片並沒有把預算花在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上。
男女主角皆啟用新銳演員,配角則多以資深演員輔佐。
可以看出成本大多數花在化妝特效上,取景上則十分聰明,利用實景與佈景巧妙地結合。
室外場景則透過封路拍攝的方式在小區域內營造巷戰的刺激。
少數場景則運用電腦特效與實景結合。
並沒有露出低成本電影的廉價感。
最後則要提一下〈哭悲〉感染者的台詞。
過去關心國外的電影分級,除了暴力、裸露、酒精、毒品會影響分級外,還有一項是語言
的暴力。身為非英文母語使用者以前常常不能理解這點,不就是幾句髒話而已。
直到〈哭悲〉中透過感染者的「心聲」呈現了語言暴力的威力,我才理解原來這項分級
的意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