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不存在的房間-從平實故事中自我覺悟

作者: neiltsang (CatLulu)   2021-02-03 03:55:55
2015年由愛爾蘭導演藍尼·亞伯漢森執導的英語電影,改編自紐約時報十大好書《房間》
(Room),故事講述一名遭囚禁七年的年輕媽媽,她與年僅五歲的兒子一起在不到五坪的
小房間裡生活。
電影用敘述環境的融入方式,逐漸讓觀眾了解「這對母子在這房間裡的互動」,從母親教
育的內容還有孩子奇怪的幻想世界做為開端,漸漸地一個奇怪男子與困住兩人的密碼鎖揭
開了故事的悲劇性。
從媽媽計畫要讓孩子逃脫開始,孩子的莫名憤怒與反感有些過於刻意,而母親在擔憂與急
躁的教育上是很真實的表演。活在房間裡的小孩不知道外面世界存在的廣闊,甚至無法分
辨電視機與自我幻想跟現實的差距。儘管厭惡要裝病裝死逃離,他用愛抵抗了不安全感成
功記住媽媽給予的指示。
驚險的裝死被綁架者載走後,也幸運的被丟下來,直到警方來臨。這段神乎其技的女警從
孩子給予的線索中抓人,有些機械神卻是漂亮的轉移了不必要的瑣碎辦案情節,至此,故
事開始轉折到無聊的家庭片段。
離開「房間」的孩子逐漸接觸了真實的世界,卻依然忘記不了當初所睡的那張床與空間,
媽媽的緊張與焦慮持續擴散在家庭之中,這裡電影已經不是在探討房間了,而是離開房間
後,被限制住的心。電影中特別還用媒體採訪的問題擊潰母親,來表現這個社會對受難者
的憐憫是多麼諷刺。母親崩潰到要自殺,最後小孩的感人台詞讓她知道好好活著才是最重
要的事情。
儘管故事架構在危險犯罪的黑暗開場,卻因為沒有拍攝綁架的畫面,選擇直接切入而導致
失去《戰慄遊戲》的逼迫感,這點我認為可惜,也會使得最重要的前幾分鐘不知所以然,
當然也沒有《蝴蝶春夢》的刺激緊繃。似乎想要藉由這種社會悲劇來刻劃母子的親情,特
別的是從小孩頭髮長短來建立真實世界與被鎖住的過去:片中孩子剪短頭髮,是因為頭髮
象徵力量,要給予媽媽力量。
失去強烈官能刺激的成分後,脫逃房間的片段也不存在刺激的燒腦設計,僅是意外的幸運
。因此可以知道,電影內想要探討的更多在於「家」、「教育」、「現在與過去」、「接
受與封閉」的心靈問題。可惜的是最後放手的決定性瞬間在於「跟房間說掰掰」,是稍嫌
平實且屬於沒有開展的沉悶。而為了彌補抓住人的衝突感,媽媽與小孩的情緒便過份誇大
到有點難理解的程度。
整體而言給人感覺是「欲教於悲」的思維瀰漫了每一處場景,於是破壞到故事本身直接的
衝撞能量,觀影性低。
但是通常觀影性低的電影都有著較為大刻度的解析性,我們可以從情節裡找出屬於自己理
解的意義,因此轉念一想,將「房間」作為「創傷」的符碼解釋,那麼,每個人都曾經被
自己的悲痛、不滿、失落、自卑化作一個無形的空間鎖住,於是對於真實世界的真實與虛
假開始有了崩壞性的疑惑:「什麼是善良?什麼是邪惡?」、「我該做個有用的人?還是
同流合汙,加入下賤的集體自我欺騙?」二元性的價值動搖,是在成長期必然遇見的難關

電影裡的孩子告訴母親:「房間有門,就不是房間了」,然而在媽媽問道需要關上門嗎,
卻回答:「不需要關門。」此刻象徵意涵爆炸而出,這實在是經典中的經典,房間有了門
就不是房間了,而這房間本來就是有門的,意味著,房間本身,其實不是個房間。從創傷
的角度來找答案,不也能夠套用嗎?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中曾接露,治療創傷的方法之一,是用想像力改變過
去的事實。有趣的是這個方法也是源自於小孩子,利用畫畫把悲劇裡的場景加上一些救援
,使得過去的悲哀有了新的「門口」能夠走出來。
活在世界上的人們不也是住在房間中嗎?
有些人回到房間關起門來,逕自待在狹小的幻想中不願意接受「這世界難聽的謊言」。
有些人走出房間,抬起頭看看天空,明白世界的多彩與遼闊。
作者: wittmann4213 (玄武岩)   2021-02-03 21:00:00
什麼叫劇情片的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