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板上對該片的評價多半是嫌棄劇情過於枯燥冗長,而對該片感到失望
但我倒覺得劇情相當的合理,我也能夠理解劇中四位主角的行為及心境的變換
與其刻意的塞入一些笑料,又或是一些重大的事件來做為主角心境的轉折契機
我覺得該片的處理真的相當的合宜
其實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所面臨的難題,就是陷在日復一日的困擾中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不管是工作或是情感方面的問題,我們總希望能夠去解決,但要如何在工作上或是情感上得到其他人的認可,這就不是我們能夠輕易影響的,因此面對這些難題,我們經常是不斷的去努力,卻又不斷的受挫(就像Mike試著帶全家去划獨木舟露營,但依然沒有解決與Anika之間的婚姻危機)。
儘管身邊有好朋友的陪伴,但我們還是希望能被自己「所在乎」的那些人重視,希望被他/她們所認同或是被理解,因此儘管我們並不「孤單」,但我們卻會感到「孤獨」。
我認為四位主角在該片的行為,其實一開始就不是認真想解決問題,只是想要透過一些方式來轉移對生活困境的注意力,試著讓自己在沮喪的日常中尋找一些解脫。
因此在Nicolas的40歲生日聚會上,Nicolas在閒談中提及了某個挪威哲學家表示「人類天生血液就缺乏0.05%的酒精濃度」的理論後。他們雖然在閒談中打趣的說,或許在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略微提升後,我們都會變得更為自信而且表現更為出彩。
但他們畢竟也是成年人了,他們知道喝酒並不能夠解決問題,因此並未認真地把這些朋友間的胡話當成一回事。
直到Mike被學生及學生家長們質疑他的專業能力不足以勝任專任老師時,儘管他嘗試表示鎮靜,但他內心中卻是相當無助,因為他發覺在工作及家庭上都沒有人需要他,學生希望汰換掉他,而Anika似乎也不是那麼在乎他。
為此,他就像無助地去求神問卜一樣,選擇去嘗試「讓血液常駐0.05%的酒精濃度」
的理論,看這個方法能不能協助他的困境。
但我傾向認為後續的改變多半都是出自於他們自身的錯覺而已,畢竟酒精並無法使一個人的思緒變得流暢,又或是使一個內斂的人變得侃侃而談。
片中的Tommy及Peter儘管也表示酒精讓他們的表現有顯著的改善,但他們畢竟是體育老師及音樂老師,他們的工作成果多半還是倚仗學生的表現,要在短期內有顯著進步顯然有所困難。
而Mike在課堂上的授課表現雖然有明顯的改變,但那些歷史知識還是得倚靠豐富的學識基礎,因此我傾向認為Mike只是不顧一切的選擇在上班時間喝酒之後,把一些包袱也拋開了,因此他在課堂上的表現也變得更為生動。
儘管他們的生活似乎都有了改善,但他們內心中的困境還是沒有改變,他們雖然嘴上嚷嚷著幫助很大,但他們依然知道問題沒有解決,只好透過把自己喝個爛醉,期待一覺醒來之後,那些困境就能自然消逝。
結果最後還是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Tommy最後也離開了。
我覺得他大概是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團糟且一事無成吧
假如足球隊的小朋友們有早點表達對他的關愛,我覺得大概也不能改變什麼,畢竟Tommy所期待的或許是其他人的認同
而Mike這個多年的朋友就是看出了Tommy的無助,才會願意揹著爛醉的Tommy回家,並在他醒來後幫他準備了晚餐,陪他吃了頓飯,並很顧及Tommy尊嚴的委婉的提醒他,不應該再繼續爛醉下去了
儘管Tommy也為Mike的關心表示了感激,也祝福Mike能跟Anika複合,但Tommy顯然在乎的也不是Mike的關心,否則他也不會在那之後選擇離開
Nicolas及Peter後來也是跨過了心裡的那個困境,才擺脫了對酒精的依賴
Nicolas的生活雖然並未有所改變,但他心態轉變了,平淡且喧鬧的家庭生活正是他所想要的,甚至還能夠自娛的說,起碼他小孩現在不會再尿床了。
Peter也因為找到了女朋友,而對生活有了盼望。
Mike也在收到了Anika的復合訊息後,才真正的跨過了心裡的困境,並歡快的與學生們又喝?
我覺得這部片平庸的很真實,而且真實的觸動了我
儘管我才28歲,有個還過得去的工作,目前也沒有感情歸宿
但我就像遭遇了中年危機的男子一樣
對生活沒有盼望,從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也無法從「所在乎」的那些人身上獲得認可
因此也在最近養成了在睡前把自己喝個爛醉好讓自己一夜好眠的習慣
所以看到了這部片的預告後,就自己一個人在星期日晚上跑去電影院看了
我很少分享心得
但覺得現在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面對相同的困境吧
或許這部片能為他們帶來一些溫暖
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學或是電影是要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因此,如果有跟我一樣面臨相同困境的人,或許可以從這部電影中尋求一些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