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獨立導演凱特蕭蘭 Cate Shortland 繼第一片《我行我愛》以青年導演之姿大放異彩後、第二片《純真消逝的年代》事隔八年才推出已進入中年、第三片《顫慄柏林》Berlin Syndrome 又隔五年才推出都快五十歲 XD 前兩片,蕭蘭都在拍「少女離家」故事、很愛捕捉離家當下的少女情慾與森林花草、更暗示「離家」之前與「歸鄉」之後那神秘的「家」之扭曲偏執... 這一回《顫慄柏林》核心議題是類似的、但表現形式與故事著重有所不同了:仍有一個離家的少女、也遇到令她情慾蠢動的少男,但問題家庭不是少女的而是少男的、這次直拍扭曲家庭不為人道的大門後。
三片當中,只有第一片《我行我愛》是蕭蘭自己寫劇本,談一個沒有大政治因素而只有平凡小社區小家庭文化的當代澳洲;第二片《純真消逝的年代》就是小說改編談「後納粹」少年冒險與反思重構了,是既有製作改編好劇本請她加入的,看來她把她的「離家」故事「大地」攝影與「情慾」暗流搭配「政治」背景玩得挺過癮;第三片《顫慄柏林》也是小說改編的既有製作請來了蕭蘭,看來她玩過納粹題材後還要進一步嘗試東德鐵幕!這回請到的青年女主角是帶點危險魅惑與創傷陰影的澳洲女星 Teresa Palmer,但這次更有戲的是德國男主角《超感 8人組》Max Riemelt 。
https://pbs.twimg.com/media/Dt5Lt2EV4AAF1dH.jpg
故事背景:一個有點靦腆害羞但又躍躍欲試的澳洲青年背包客 Clare,她隻身來到柏林住進了青年旅館,儘管柏林是個青年薈萃窮而性感的文化城、青年旅館更是夜夜笙歌四海一家認識國際青年朋友們,但從細微的演技中我們總看得出 Clare對於真正的日常人際交流並沒那麼地熱衷、反而她對柏林的古城舊書歷史藝術更加有興趣,眼看她總是隻身走在街上一顆小單眼捕捉著柏林人們的日常、對 DDR/GDR前東德「共產建築」更有種浪漫想像到迷戀... 這麼一顆文藝少女品味東柏林的孤心,終於在柏林街頭邂逅一位浪漫的柏林年輕男子Andi、而且與她對答如流是個英文老師呢。
幾次散步約會讓 Andi 對 Clare更加認識、也讓 Clare對 Andi 愈發著迷 (!)、Clare 也開心地為兩人拍了不少照片後,兩人這一邂逅終於邂逅到床上去了 XD 在地居住的滄桑男子 Andi 眼中反帶著三分漂泊、認為我倆一夜情就一夜情明日終分道揚鑣;反倒是作客異鄉的背包女子 Clare言語中嚮往著永恆停駐:「可是我不想離去、留下來多好?」這種床上口惠不實的甜言蜜語通常都是負心漢專利、時代不同了年輕女生也有樣學樣耍浪漫,誰知這句「留下來多好」彷彿通關咒語般說了就要負責的:Andi得到了自認明確的綠燈、決定就此留下 Clare、竟把公寓上鎖軟禁她一年!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6/12/07/18/28/500727.jpg
於是本片片名 "Berlin Syndrome"「柏林症候群」的聯想呼之欲出了:如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般,被歹徒綁架的肉票總是會在絕望之下轉而認同綁票犯,是否在這柏林軟禁故事裡被禁錮的 Clare也會在絕望下啟動保護機制去認同恐怖情人 Andi 呢?本片是有很多時時刻刻暗示著這理所當然的「症候群」想像,不過看女主角 Clare時而親愛時而敵對時而迷茫時而清楚時而迷戀時而抽離的演技,我們也可以知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理論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個別主角仍能有其主體性並不受理論化約,她自有其複雜的存活經驗、更有自我發展的處世姿態。
但慢慢看下來,本片與其說談肉票女子的柏林版「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如說更多在談綁票男子身為東柏林人自有創傷的「柏林症候群」,或著說普世可通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只是個引子引領肉票看見綁票犯的心理背景、而在地化的「柏林症候群」或其他症候群則要進一步爬梳其歷史與社會脈絡!當然,再多歷史社會大敘事,進入蕭蘭片都會濃縮投射在一個小家庭,於是以狼男欺負孤女的「綁票驚悚」期待來看本片會有點出人意料:這狼男不但眉清目秀是個循規蹈矩的社會男、他反社會的黑暗面本片也不獵奇而充滿關懷、甚至他原鄉戲份還比女主生存戲份多很多: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7/04/03/15/00/252568.jpg
這 Andi 除了住在一棟渺無人煙的東柏林衰敗社區半廢棄大樓以「金屋綁嬌」外,其實允文允武知書達禮手作實幹,是德國某種典型一切靠自己的 handy man;這「靠自己」的身段令他在任教的中學儘管彬彬有禮受同事歡迎也受學生崇拜、但多少有點清冷內向不太參加社交派對與晚餐邀約,日常也不太加入言不及義的聊天打屁、每次有人要約他總是「我晚上有事」一副有女友在家等他... 的確是有關個籠中鳥女友等他餵食啦 XD 但吊詭的是,蕭蘭電影的「性」衝動這次是女大於男,是 Clare對 Andi 在露出真面目前後各一次激情、但 Andi 綁美人在家不逞獸慾只是拍拍照。
反而,蕭蘭給 Andi 拍的情慾時刻,都在那間男孩做重訓女孩做體操宛如東德的中學裡,尤其一次日耳曼少女如 007片頭般的曼妙曲線上下翻滾令他看得都癡了... 這癡迷也被學生看到、當代德國女學生還追回老師家裡單刀直入「你哈不哈我」XD 但 Andi 斷然否認了,他顯然哈德國少女但如潔癖般絕不碰。他會碰的都是來旅遊的觀光客,澳洲妹 Clare是一個、Clare 從家裡的指甲頭髮照片等痕跡發現以前還有別人、Andi與父親的聊天也承認之前有個加拿大女子、他派對搭訕的下個目標是個法國妹、而且一幕帶 Clare難得外出的森林之旅強烈暗示他會殺女棄屍再獵下一個!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6/12/07/18/28/498226.jpg
看來 Andi 對異性的情慾地圖分成了兩系:一系是真正的愛慕與渴望、渴望的是日耳曼女子、但壓抑渴望絕不碰;另一系是從外國來玩柏林的過客、他不怎麼渴望但要禁錮佔有外寫個 "meine"、他會先悉心照顧個半年到一年、然後恐怕會殺死他們作為懲罰再換下一個?這又令人好奇了:到底這些「外國觀光客」女子是哪裡惹到了他?又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事?值得他這樣彷彿扳回一城般禁錮下來施展權力、彷彿豢養寵物般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不當性奴性慾缺缺反而當洋娃娃拍個不停、甚至彷彿有深仇大恨般最後要以殺人棄屍結束這孽緣?
也許還要回頭看他與老父對戲展現的「家庭」樣貌了,是個落寞滄桑的「前東德家庭」遺族:在東德時代 Andi 童年時、嚮往自由的母親拋夫棄子離開了、剩老父拉拔懵然不解的 Andi 相依為命;如今後共產時代這家仍留在柏林、母親想聯絡 Andi 但他已不屑回應、彷彿仍留在一個理想的東德童年家庭回憶從沒走出來。如今已沒人記得東德理想與認同、東德建築已成異國懷舊的攝影、此時還有個蜻蜓點水的觀光女子如 Clare來單眼拍照口口聲聲「喜歡東德建築」「嚮往東德理想」還迷戀東德男子甚至妄言「想要留下來」... 妳們這些流動女人知道「留下來」的重量嗎?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7/02/13/10/51/203676.jpg
於是在小尺度的東德童年與大尺度的東德政權都已傾頹時,Andi儼然是在手工打造一個不復返的小烏托邦!這裏有說她「想要留下」就真留下永不離去的女子、有我這對她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的丈夫、脆弱時還能當兒子挨進母親的懷抱、然後逢年過節都要過好過滿彷彿這夢想家庭是真的!這裏是個迷你的東德烏托邦由國家供你吃住顧你人生、只換你心甘情願認份留下來;然而,這裡也是個迷你的東德反烏托邦,你只要心有二致意志不堅了、要心猿意馬嚮往外界了、甚至已處心積慮想方設法穿越「圍牆」時,國家隨時可終止你福利甚至終止你人生!
然而這迷你東德的威權家長自命公道:我本只跟妳秀秀東德理想對妳放放電、是妳主動著迷開口要留下,那麼正如 1961 圍牆設立前就已留著沒走的人們、妳選擇留下就負起責任留好留滿不要太不滿 (!)。在 Andi 對 Clare的相處中儘管無微不至充滿疼愛、但細細思索這情懷亦充滿憤恨的投射!妳們無憂無慮的西方觀光客隨性來柏林、妳們隨處拍照凝視化約我們的生活、妳們朗朗上口一堆膚淺的東柏林符號就侃侃而談、看到人們生活的東德老照片便宜買下、看到人家變賣的東德古玩收為己有、看到東德美男浪漫一夜無須負責、甚至甜言蜜語「我想留下來」隨口承諾不要錢?
https://pics.filmaffinity.com/Berlin_Syndrome-616795196-large.jpg
凱特蕭蘭第三片《顫慄柏林》雖然沒像前兩片以少女的「離家」檢討其家庭養成與規訓,卻創造了一個虛擬家庭直指兩種家庭觀乃至人生觀與政治觀的衝突:在這虛擬家庭扮演父親的Andi人生觀是固著的、家庭觀是恆定的、政治觀是人人各安其位互助合作的共產烏托邦,但這烏托邦難以避免地偏執於集體理想而禁錮個人;在這虛擬家庭扮演母親的 Clare人生觀是流動的、家庭觀是變化的、政治觀是資本主義自由世界This is a free country、我有權利隨興所致想幹嘛就幹嘛!但這個人自由的烏托強調權利卻忽略義務、強調慾望卻忽視責任,個人自由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
當然只要說聲 This is a free country 這些西方資本天之驕子就能趴趴走,始亂終棄傷了人心拋了家庭都是神聖的自由,甚至空降地方走馬看花消費地方記憶凝視地方生活,不但也是神聖自由而且還貢獻觀光經濟應該感謝我 XD 真沒想到凱特蕭蘭繼兩部「少女離家」電影後、第三部竟拍成了「少女觀光」電影還更驚悚呢!這驚悚的「柏林症候群」一面是「鐵幕禁錮症候群」獵捕女性當籠中鳥變成綁票犯、另一面是「觀光凝視症候群」對地方消費凝視雲淡風輕不負責!當然以現世法律看來本片仍是正反派對立黑白分明的,但理直氣壯當正派的人難道不用進一步思索檢討嗎?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6/12/07/18/28/499633.jpg
至於本片主軸的「綁票」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呢?當然還是有點症候群徵兆、但女子不會只是崇拜獵食權威而自有生存之道,至於這生存鬥爭是成是敗是死是活呢?那就請有興趣的觀眾上 myVideo或 friDay 等串流平台一探究竟了。本片有《英雄教育》德國美男 Max Riemelt、有《獵殺第四行者》澳洲美女 Teresa Palmer,還有綁票情節中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是我很愛的德國少女演員 Emma Bading,看過 Netflix架上的德國 YA 片《壞壞魔鬼女》後真覺得她是德國最迷人醜女!凱特蕭蘭三片談「家庭」的扭曲越談越精彩,不知台灣院線正熱映中的第四片又將怎麼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tpKbrN9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