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在圓點人激昂宣告自己的英雄身分的下一秒,他成了巨大海星腳下的肉泥。
我很想知道,在他意識的最後一瞬,
圓點人眼中看到的是海星的腕足還是母親的鞋子?
答案或許能揭示圓點人最終究竟是與外星怪物奮戰的英雄,
還是那個被母親踩在腳底的孩子。
但換個角度想,不點破的留白何嘗不是對角色和觀眾的一種仁慈?
圓點人的超能力來自於科學家母親的強迫改造。
這種望子成龍、揠苗助長的概念,恐怕許多台灣觀眾都不陌生,
嚴重者甚至能直接觸發童年創傷。
圓點人的起源敘事以此可說是相對普世的情感經驗為核心,
再揉合西方文學傳統中的《科學怪人》與近代電影《驚魂記》的血肉,
成功塑造了一個能引起廣泛共鳴、召喚文化群體意識的角色。
(飾演圓點人的演員 David Dastmalchian 那眉壓眼的神韻
很難不讓人聯想起 Norman Bates,堪稱神選角。
然而圓點人沒有 Norman 懾人的邪氣,卻多了幾分令人憐惜的憂傷。)
被母親期待成為超級英雄的 Abner Krill,
在開場時的他不僅淪為罪犯之流,還是連低階罪犯都瞧不起的食物鏈底層。
母親植入他體內的病毒,讓他擁有了所謂的超能力,
然而充滿稚趣的七彩波卡光波使他在黑暗的罪犯世界更顯荒謬與格格不入。
為了不被病毒反噬,圓點人必須不斷「排毒」,排除母親強加在他身上的毒。
對圓點人而言,母親無所不在,因為母親的意念已成為他肉身的一部分,
除不盡,吹又生。
許多童年悲劇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孩子沒有反抗能力,只能任大人擺佈。
圓點人性格中的消極、脆弱與自毀傾向其來有自,
在監獄裡,他被套上壓制超能力的枷鎖,
那個無力反抗的小孩沒有機會長大,圓點人沒有機會成為他自己,
直到慷慨的編劇賜與了他轉折的契機,也就是我們都熟知的英雄故事必然的套路:
「他必須踏上旅程,執行某個任務,最終與怪物/敵人/自己的心魔戰鬥。」
一方面,圓點人的視/弒母情結在劇情中是個重複的笑梗(running gag)。
但我們也知道,在黑色幽默包裝下的本質,那是角色成長必經的蛻變道路。
於是我們看到圓點人在最終的BOSS大戰中,將敵人視為具象化的母親而燃燒鬥志,
成功燒熔了巨大海星的一隻腳,母親的一隻腳踝。
可惜此腳踝非彼腳踝,巨大外星生物終究不是希臘的阿基里斯。
在圓點人的英雄敘事中,英雄沒有衣錦還鄉,
圓點人在自我加冕成為超級英雄的同時,他的旅程就結束了。
令人啞然失笑的反高潮結局讓圓點人不至於走上樣板故事的神壇,
多了真實人生荒謬無常的況味,也是屬於角色本身另類的善終。
圓點人的生命,無論是生理意義上的,或是認同意義上的,
都是始於母親,終於母親。
圓點人用自己傷痛的來源作為反抗壓迫的武器,
推翻了母親的同時,卻也弔詭地實現了母親對他的期許 —— 成為超級英雄。
就如世上所有涉及原生家庭的情感從不是單一的愛恨,而是層層矛盾的反覆交織。
我成為超級英雄,因為妳,也不因為妳。
比起小丑女的豔麗狂放,圓點人在團體中是最不起眼的那位。
但如此邊緣的角色,卻擁有飽滿的成長弧線,
就這點而言,圓點人似乎比檯面上的主角更具主角命格。
在登場人物數量多到可以免洗的自殺突擊隊宇宙中,根本是編劇親兒子才有的尊榮待遇。
唯有在虛構世界才得以實踐的超能力,有時不在天馬行空的創意,
而在對待創傷角色時的溫柔。
在有限的敘事時間中,編劇盡其所能為圓點人的故事畫出動人的圓。
所謂命如其名,適得其所。
Abner Krill, 圓點人,我會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