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薩滿作為一部偽紀錄片,前半段也有著紀實類型的節奏,透過尼姆講述他的世界觀以及工
作,並透過參與他的生活,讓觀眾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到故事角色裡頭。
這裡也透過大量的對話,解開一些小謎團,確實有許多東西,若不是經由尼姆來講述的話
,觀眾與在劇中非靈媒體質的人也會覺得一頭霧水。這樣的用處,一邊在幫觀眾建立主角
的權威感,另一方面,倒也像是在對這類型的片子提出挑戰。
若說紀錄片是在真實世界裡挖掘真相,或呈現某種平衡式的報導。那偽紀錄片,便是對紀
錄片所站定的立場提出質疑。尤其面對這種超自然力量的題材,更可能去問說「憑什麼這
些老師、靈媒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一般的日常裡,人們在面對初識之人,往往也都還會謹慎一些,但這些東西被轉化到影像
上面,多數的人進院線是想接收感官上的刺激,卻很少去質疑片子中的敘述者是不是可靠
的,而驚悚懸疑的片子,在某個程度上,為了讓劇情走得順暢一點,更不容觀眾去質疑敘
述者發現的線索,亦或者是他的推理。
採用偽紀錄片的手法,除了講究臨場感以外,稍微再推進一點,就能碰觸到從形式上提出
對真實的質疑。
而隨著劇情推進,這樣的質疑也逐漸擴大,另一個對紀錄片的質疑,我認為會是放在紀錄
片到底需不需要英雄?
人物或傳記式的紀錄片,往往拍到最後,容易淪為某種形象的塑造與宣傳。有間接在宣導
與教化的意味,當然我們透過這些影像,瞭解到人物背後的心路歷程,但我們再也不會把
他當作凡人看待。
而放在《薩滿》這樣的類型中,究竟我們需不需要再透過角色去建立一個強大的巫師的形
象?亦或者有愛就能排除萬難成功驅魔的角色?這大概是鬼片不知道怎麼收尾時都會有的
環節,因為愛、因為信念、因為某個什麼而讓人們足以變得強大戰勝邪魔。
扣回形式上來看的話,古典對於紀錄片的定義是「牆壁上的蒼蠅」,也就是不管發生什麼
事,都不去干涉正在進行的事情,也不踩在任何立場上,去對眼前的事情做評斷。
在影像作為主流宣傳方法的今天,紀錄片在某個層面上只剩下形式而已。不否認它確實有
提供一些知識,或讓我們更了解議題,但另一部分則是在於很多都是立場先決的拍攝。比
如提倡環保、人權或是幫某個名人、歌手製作紀錄片這類的東西。他的出發點可能已經不
是講好一個故事,而是有別的目的(可能是大型的倡議活動或廣告投放)。更可能也只是
導演或製作單位,透過對片段的篩選,來決定什麼是你該看的,什麼是你不該看的。更簡
單的說,是影像的真實性到底存不存在。
《薩滿》探真的地方,或許也是回到了這樣的古典定義上,試圖先去還原一個事件的樣貌
,剩下的讓觀眾自己判斷,而非再藉由影像去塑造某個我們以為會有的人設。
前面給予充足的訊息與背景知識,幫觀眾建立起要觀看另一個用正念斬妖除魔的故事,隨
著劇情發展,一步步的破壞掉先前已經建立好的角色形象與正邪的觀念,達到後來全盤皆
輸的場面,除了透過內容像觀眾提問信仰到底是什麼以外,也同時又在形式上辯證了一次
真實與虛構的關係。
有人說這部片充滿著惡意,是在於它顛覆了以往的三觀。但其實我卻認為這是一部編排縝
密,辯證著真實與虛構,內容與形式相互服務的片子。
片尾,尼姆對著鏡頭說到「我有時候甚至懷疑巴揚神到底存不存在。」除了是對信仰的質
疑;也是對於形象的懷疑。如果有神,為何我們這麼痛苦;如果神有形象,那為什麼我沒
看過它是什麼樣子?
對內容而言,是放在個人與宗教的觀念;而在形式上,則是在對觀眾提問當今的影像到底
還存有幾分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