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有韓國影視作品叫好叫座的時候,台灣就會掀起一股檢討風。
在這股檢討風中,很常聽到的聲音就是,台灣編劇寫不出來這種劇本啦。
比方說這篇
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72648
裡面曹瑞原導演說到:
「台灣最弱的一環是編劇」,從編劇的基本功到題材的開發,都還有更多需要加強;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也指出,近年台劇儘管製作規格提升,「但要讓觀眾可以順暢地一集一集追完、沒有尷尬的作品,相較之下還是不那麼全面。」
好的,先假設這個“編劇是最弱的一環”為真。
那這狀況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先來看看曹導演的《斯卡羅》的開鏡新聞吧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5676647
仔細看一下開鏡紅紙上,有掛編劇嗎?
沒有喔。
再看一下這部近期要上檔的戲吧。
https://imgur.com/a/quf1Ewy
連選角指導、場務領班都寫上了,
編劇呢?
在金馬跟金鐘的典禮上,常常聽到有得獎者在喊,劇本,是一劇之本,
可是連開鏡紅紙或主視覺上,編劇常常看不到是誰。
大家可能會以為這是小事,
但看起來,這真的也沒有劇本是一劇之本的態勢吧?
更多時候,還會看到維基編劇那一欄,洋洋灑灑地掛了好多人,
有時候連製片、製作人都赫然在列。
“編劇”兩字,在中文理解中,可能有點模糊
在英語電影的片頭裡,編劇是Written by,也就是寫的人。
這些製片人都掛上去的,製片人,真的有打開筆電去寫三角形跟對話嗎?
還是只出一張嘴?
是不是很多時候,
這整個影視產業就認為,
編劇不過就是打字機?
所以開鏡紅紙不用上編劇的名字,
所以出一張嘴的製片,也可以同掛編劇。
是不是有很多時候,
導演只想拍自己想拍的故事,主導著劇情的發展,
如果有合作的編劇,
一樣淪為打字機。
如果是自己想寫自己的故事,就不要說是找不到編劇!
再說到編劇的薪資吧
斯卡羅十集號稱將近一億九千的預算,以好萊塢編劇費用約占總製作費用2%-5%之間,假設我們取個保守值,就說3%好了,
斯卡羅的編劇,能拿到一億九千萬的3%,五百七十萬嗎?
說真的我很存疑。
就如同陳玉勳導演在拿下北影最佳導演獎說的
“編劇是全劇組裡最辛苦的人,因為他都吃不到便當。”
第一句話是沒錯的,但根本不是一個吃不吃便當的問題!
拿了獎還要這樣開編劇玩笑真的不是一個“沒準備就在台上亂講話”可以開脫的。
台灣編劇的薪資,先不問有沒有拿到整個製作預算的三趴。
一改再改都是很常見的。
現在當攝影組超時工作,就可以以小時計算加班費。
編劇一再因為製作人跟導演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一再配合改本,
酬勞卻不會因為這樣而增加的時候
台灣編劇在時間上被拖宕、在精神上被耗損,
如果本來還有滿腹熱血滿腦鬼點子,早也就被這產業消耗殆盡了。
試問,製作人跟導演是幹嘛的?不就是應該掌握整個作品的方向嗎?
編劇寫不好,你當導演不能溝通修正嗎?
如果籌備拍攝的時候你都看不來有問題,
然後上檔了被說像狗屎,才來說編劇是最弱的一環,
這不就等於甩鍋還背刺與你奮戰的編劇?
可以啦,當魷魚遊戲大紅,大家都可以來反省一下為什麼台灣拍不出來
但檢討編劇之前
我們可能要問,台灣的製作人真的都看懂劇本嗎?
劇本一改再改的時候,真的都知道戲是什麼、自己要什麼嗎?
台灣導演是不是都只想拍自己想拍的東西?
想拍自己的東西ok啊,但不要再說找不到編劇的鬼話。
再問一下,台灣編劇受到合理的待遇了嗎?
受到足夠的尊重了嗎?還是只是仍然檢討完編劇之後,繼續把編劇當打字機跟免洗筷?
如果還是這樣,再二十年,台灣也趕不上韓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