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複習歷代 007電影都沒進戲院、終於進戲院看期待已久的《迷離夜蘇活》,結果覺得和 007相當有緣呀:女主角「穿越時空」映入眼簾的就是 007電影《霹靂彈》(1965)、電影開頭還神秘兮兮地獻給一位「黛安娜」、一般人第一個直覺可能想到隔壁棚「黛安娜王妃」時、繼續看下去才知是獻給《女王密使》的龐德女郎「黛安娜瑞格」Diana Rigg!還不只她,連《金手指》片頭戲份不多的一位龐德女郎 Margaret Nolan 也在本片演了個酒吧老女士,兩位演員都於去年過世、而本片就成了她們最後演出!(還有酒吧點酒「薇絲朋」與倒酒小弟「詹姆斯」等等小梗)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10/04/14/30/4163339.jpg
嚮往六零、前進倫敦
此外還有六零偶像 Terence Stamp 也來演個老紳士、六零坎城影后 Rita Tushingham 演女主角的外婆,四個老人都飾演現代線角色、真不禁令人聯想過去線的 1965 年那時他們是何等風采。想想那個披頭四帶領風潮、讓整個倫敦以「蘇活區」為中心叛逆起來、養出一堆男孩搖滾團貢獻本片選曲、嬰兒潮少年走跳 Carnaby Street 的「搖擺六零」,還有風流男人女性迷醉的偶像代表 007、老大英帝國衰退轉型多元文化新英國... 對今天又是脫歐又是移民危機又是極右排外的英國來說,六零年代應該就是記憶可及的「美好年代」呀!言念及此許多影迷都會想到《午夜巴黎》?
有位版友文章也稱本片為「驚悚版《午夜巴黎》」了,我也覺得《迷離夜蘇活》的精神是頗有該片的倫敦版味道,不過表現形式與故事設計仍是大不同:《午》片有認真的穿越時空、《迷》片則只是通靈看見過去,《午》片有見到很多真實歷史的文人雅士、《迷》片則完全沒有碰觸真實明星人物而都只是虛構,《午》片就伍迪艾倫劇情片說很多話對很多戲、《迷》片是 Edgar Wright 片很重歌舞攝影選樂等舞台效果與視覺風格,《午》片透過親身經歷與對話思辯反省腦中眷戀歷史的「美好年代」、《迷》片則透過一樁歷史懸案反省腦中眷戀地理的「倫敦大都」。
本片表面很明顯是部懸疑片、甚至鬼影幢幢與激情火烈的舞台效果玩很重!但我認為它的核心還是個「城鄉移民」片,是關於鄉下女孩嚮往倫敦前進大都的經典故事,這種大都旅程維多利亞時代起就有很多男主角走過、那我們當代就讓 Thomasin McKenzie演的女主角 Ellie來倫敦一圓時尚夢,不過這種女生嚮往花花世界前進大都的圓夢故事可以上溯到哪個年代呢?1920s 戰間期 flapper的年代有第一波、只是那時主要還是富家小姐的專利,下一波恐怕就是二戰戰後重建完成的 1960s了、本片亦有 Anya-Taylor Joy飾演的過去線女主角 Sandie 來倫敦一圓星夢。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9/21/10/19/1699991.jpg
歷代女性,前仆後繼
本片令人屏息的元素不可勝數,其中我最愛「鏡中同步」synchronisation ,每每讓現代女主角 Ellie在鏡中看見過去女主角 Sandie 時,明明鏡中其他事物都一樣偏就她們是不同面孔、但兩人一舉一動又似曾相識,彷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組 doppelgänger、尤其和 Matt Smith 飾演的「經紀人」迷眩狂舞時簡直分不清到底你我是否同一人!我想這「同一人」的概念是貫串全片的,Sandie曾經歷的就是 Ellie所將經歷的,正如 Ellie從老家出發到倫敦時鏡中也有個母親,不但外婆如同擔心母親一樣擔心她在倫敦的安危,連她自己都說「我要去倫敦闖蕩、為了我母親」。
是否,一代代英國鄉鎮來到倫敦的女子,都曾經滿懷欣喜闖蕩大都、卻頭破血流鎩羽而歸、甚至消耗殆盡葬送一生?而 Ellie這個最新世代的最新冒險要「替前輩們闖回來」?許多電影有水平向度的女性團結 solidarity ,本片看來就在談垂直向度了:一代代女人都失敗了、但一代代都要累積教訓、啟發更新一代的人找到生機與出路。本片似曾相識說過兩句的台詞很多,其中有句說過三次一定很重要的是 "London is a lot",倫敦大都百花齊放紛至沓來的確很容易席捲年輕女生的心,年輕女生會如何面對又如何消化呢?
有的女生像 Ellie的媽媽,隻身到了倫敦不知經歷了什麼,也沒對家鄉的媽媽說清楚,自己也無法消化就悶不吭聲自殺了;有的女生像 Ellie的室友 Jocasta,看得出來也是有悲苦的家庭背景也很有拼勁,但在倫敦這種炎涼世道很快就憤世嫉俗 tough起來,看 Ellie初來乍到與她的對戲就可處處看見女王蜂踩人取樂的惡劣快感,也許可說她並沒默默吞下所有壓力、卻把壓力轉嫁出去刺傷別人。Ellie 自己更像哪種呢?看她初入學經過震撼教育被洗頭一回後、打電話回家仍是報喜不報憂,很快就令人擔心她會不會步上媽媽的後塵,連室友都說「大概聖誕節前就割腕了吧」。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9/21/10/19/1788910.jpg
倫敦三部曲,認知正反合
女生來倫敦的確令人擔憂,尤其 Ellie才上計程車就遇上男性跟蹤狂!從此看見每個男生心裡多少都怕怕,即使友善黑人小弟也要好久才敞開她心扉。在第一階段挫折中,Ellie 逃避這恐怖倫敦的作法是戴上耳機放起六零音樂、用類似《似曾相識》的催眠方法送自己回到六零年代,覺得那年代的西裝男人才是紳士、那年代的女性新星光芒萬丈、而那年代的紳士風範保護女性大打出手、如果我也有一個這樣的騎士帥男帶我走該有多好?此時主題曲是 Anya-Taylor Joy 獻唱的 "Downtown",彷彿鄉下小女生想逃避就來倫敦、當代小女生想逃避就來六零、這裡是應許之地。
然而第二階段,再次催眠通靈進入六零,六零男性不再是英雄騎士、六零女星也不再光芒萬丈,反而這些在披頭四和 007等「搖擺六零」表面下的炎涼才要一一揭露:要當女星就要從小舞群當起、舞群下了台就是陪酒女郎、後台甚至是迷你妓院、紳士經紀人更已成了皮條客口口聲聲「這行就要做這個」!難道六零演藝的眾家女星都有如此不為人道嗎?這段投射的又是另一種「草木皆兵」的極端:過去所有美好的都變成醜陋、過去所有紳士都變成惡魔、走在街上看見每一張臉孔都是男性惡靈要凝視我吞噬我!難道歷代前來倫敦的女性都在這「性別剝削」下殞落嗎?
第三階段,真相終於揭曉,才知第一階段認知的美好倫敦、與第二階段認知的醜惡倫敦,兩者都是真實也是一體兩面,就看歷代女性與自己面對這炎涼現實如何自處了。有人如母親將壓力往內吞讓自己崩潰、有人如室友將壓力轉嫁出去變了一個人、有人則如外婆說走就走「倫敦我們消費不起、那就門口拍拍照片」學個皮毛就全身而退... 那麼極端痛苦卻極端好強而極度壓抑的 Sandie 呢?那驚人壓力沒有出口終將爆發。此時播放的是 Anya-Taylor Joy第二首歌曲 "You're my World",彷彿倫敦與倫敦男人就是我的一切、如果我們之間的愛止息了那就是 "End of my world"。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9/21/10/19/1665671.jpg
本片表面雖有驚悚案情,但我想這案情的推理辯證都只是過程,真正目的還是要給 Ellie這最新一代城鄉移民小女子一點啟示的。這啟示,我想還是面對艱困的圓滿自處:London is a lot 、求學工作都很 tough、光鮮背後都是黑暗面、總令你喘不過氣來,但你面對黑暗仍能毅然抽腿、面對不公仍能大聲說不、面對壓力仍能尋求外援、面對苦悶仍能敞開心胸... 而如果你培養出了一點強壯的底氣,也別害怕打破玻璃高牆去擁抱他人。比較可惜的是,本片這些成長比較屬於針對過去的腦內旅程,而 Ellie自己面對的現在線求學壓力與挫折呢,本片就輕輕放下皆大歡喜了。
於是在 Ellie學完一年光榮出師的時尚發表會後,本片終於迎接振奮正向的片尾曲 "Last Night In Soho" ,那可是訴求「你的到來如天降甘霖」、「給我勇氣穿透一切」、「我不怕羞對你敞心扉」的團結歌曲了。此片女性意識非常濃厚,談兩百年來歷久不衰的「前進大都」題材也是針對女性談,至少男性進城打拼會遇到的挫折困難與黑暗炎涼應該都會以不同形式呈現,但我相信在台灣曾經前來台北打拼刻苦撐持的觀眾都能有同感。至於曾經也在倫敦門口待過一遭的我呢?很高興我的心情仍留在 "Downtown" 這首歌、就如主角外婆瀟灑離去了,但倫敦的氣味永誌難忘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VnFrxjP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