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昨天在 Netflix 上看了這部片,本來覺得這部片想傳達給我的內容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似:透過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去看看待受害人、受害人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進而同理他們,突破你我的盲點。但今天早上五點我在快速動眼期時突然想起這部電影。在睡夢中,我發現這部戲比我原本想的還有意思。
整部戲前半段傳達了更生人的處境,裡面負責假釋出獄犯人的警察不斷跟女主角強調她不管到哪裡,都是個殺警察的兇手,這個紀錄會跟著她一輩子。而在劇裡的世界也的確如此,當有人知道你是個殺人犯的時候,你有很大的機率會被歧視,被拒之門外,活在被貼標籤、被霸凌的世界裡。例如女主角在 Google
上搜尋自己的名字,出現的結果是自己殺人的新聞,上面還能清晰看到自己有沒有被打碼的臉孔,聲名狼藉;去找自己想要的工作的時候總會有人告知雇主自己是前科犯,求職出現困難;職場上總會有人走漏消息,被人得知自己是個殺人犯,開始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而這種種的結果都在犯罪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是犯罪的人自己做的選擇,就像是律師夫人說的:沒人逼你殺了那個人。
整部劇的轉折點也是在律師夫人與女主角激辯的時候發生的。當時律師夫人瘋狂地教訓女主角,叫女主角別裝作自己殺人是因為在保護自己的妹妹,別去美化自己的行為。女主角在這個時候脫口說出她的確是在保護自己的妹妹,她當時才五歲,劇情出現大逆轉。原來殺了警察的人是自己五歲的妹妹。看到這裡,聽起來像是合理,卻又不合理。合理的是,聽上去女主角確實是要保護妹妹,去頂罪,因為自己確實也責任去看好妹妹,但失職了;而不合理的是,五歲的孩子沒有行為能力,充其量整個事件只是個意外,為何需要代為頂罪?最近有一則新聞說是一個一歲多小孩誤扣板
機殺了父親,沒行為能力的小孩子才該被拿來當作頂罪的工具吧,怎麼會反過來了呢?
儘管我覺得其中有不合理之處,我仍舊傾向女主角的確是想保護自己的妹妹,尤其是保護她不去記得自己是這次意外的執行者。難道我們真的想要讓一個只有五歲、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殺人的小孩知道她殺了個人,讓她知道這就是殺人。難道我們真的想告訴五歲孩子說這是個罪大滔天的事,你殺了人還要償命?這可能會造成孩子身心在成長的路上遇到非常多阻礙,一輩子活在陰影之中,這應該不會是大家想要的(儘管電影裡仍有描述五歲妹妹仍有一些怵目驚心的記憶片段不時在睡夢中浮現,但這並未對她心理成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女主角頂了這個罪,不想讓妹妹知道,
甚至去記得自己曾經奪走一個生命,只要記得姊姊愛她就行了。
而我今天早上夢醒的原因,是女主角所謂的『保護妹妹』可能比想像中的更有價值,我原本覺得整個故事只是故弄玄虛,不過其實能討論思考的點比我原本想的還多,不單單只是個殺人故事或是意外而已。像電影前半段呈現的,一個曾經殺過人的人身上所貼的標籤是永遠的,就算當時是個意外,只是個沒有行為能力的五歲孩子,殺警察的人永遠是殺警察的人,是不會改變的事實。永遠也會有人得知你殺了個人,並在暗處有意無意的對你生活造成阻礙、影響,甚至威脅生命。
以上拙劣心得,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