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奧斯卡,已過了一個多禮拜,多數聚光燈盡被那「驚人一搧」給奪走,但關於得獎名
單的討論也漸漸浮現檯面。
最佳影片:雅俗共賞的清新小品,還是解構陽剛父權文化的修正主義西部片?
在奧斯卡得獎至今日,影評界對於《樂動心旋律》奪最佳影片的看法逐漸發酵,無論是「
太小品」、「樂觀主義」、「過譽」等,認為如此四平八穩、中規中矩談不上驚喜的電影
居然
能奪得「最佳」。
《犬山記》以1920年代為背景,描述過往傳統西部牛仔,在壓抑的父權至上的社會下,男
性些微透出的陰柔特質與自我矛盾,層層解構「有毒的男子氣概」。能在這次奧斯卡搧人
風波過後常常看到的詞彙。
那問題就來了,對於影評界「最佳」代表的是什麼?
是在2021年當下,最需要讓人們重視的社會議題?還是導演對於電影語言的精準掌控?
那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到底什麼應該是「最佳」?
對於我自己的主觀看法,觀影後心裡產生的餘波蕩漾,《樂動心旋律》是大於《犬山記》
,其一是前者故事較好入口、貼近人心且私人,看完是能體現何謂「心情美麗」。但並不
表示我認為後者晦澀難懂,反而覺得它拋出了所有社會隨處可見的父權至上議題,是需要
靜下心來深思細嚼的(我那即將退休的老爸看一半就跑去睡覺了)。
奧斯卡逐年收視慘澹,想必也有一定的壓力,但是他們卻選擇把格局做小,一昧只想往推
特趨勢靠,搞得像青少年在辦派對一樣,頻頻求眾人的關注,結果 Will Smith 的驚天一
摑,就達到整段典禮都做不到的事。
在趨向通俗、追求娛樂效果的奧斯卡,評委在排序下選擇了不過不失的《樂動心旋律》,
是世俗影響下的結果,我想也不必為了淪為世俗框架的「奧斯卡最佳」去深究其框架內的
意義吧?
每一個人,就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最佳影片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不希望《樂動心旋律》在往後幾年,成為每逢有關最佳影片
的話題,大家只記得是「過譽」、「不值得」的一部最佳影片。
雖說它僅是單純講好一個故事,並無反應什麼該嚴肅看待的社會現況,但對於聽障觀眾,
這部電影是能提醒他們,自己跟社會大眾是沒什麼不同的。也立下了不少里程碑,全由聽
障人士主演聽障角色、在排斥字幕的美國,院線全程配上字幕供聽障觀眾可一同觀賞等。
在一片撻伐之下,比較少看到反面的討論,特別來逆風發文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