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odawa (jodaway)》之銘言:
: ※ 引述《icrose (嗯,咳咳)》之銘言:
: : 根據王晶在訪談節目中的觀點
: : 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下坡路,是從濟公和大話西遊的慘敗開始
: : 臺灣投資商對香港電影失去了絕對信心,希望給香港電影蓋上1750萬港幣的購買上限
: : 雙方都不滿意,談崩了以後,臺灣轉而放開了美國電影的進口配額,從一部八個拷貝上升到了100個
: : 直接斷了香港電影的後路
: : https://v.douyin.com/N7gqFLd/
: 記得多年前曾經參加了<<甜蜜蜜>>在台灣好像院線重播的電影會吧。
: 導演陳可辛還有來講談
: 當時他就說,獲得各界高度讚賞的<<投名狀>>,其實是賠錢的。
: 賠錢原因就是因為,高估了台灣的票房。
: 他說,香港700萬人口,台灣2000餘萬。
陳可辛的《投名狀》是2007年的電影,當年中國的華語電影最高票房是《集結號》,2.6億
人民幣;到了2019年(近兩年疫情因素不參考),最高票房是《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
億人民幣。
以2007年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還只是在起飛階段,就《投名狀》這種AA級大片而言,中
國市場不足以cover,台灣還是一個關鍵地區。如果同樣卡司陣容放到現在,《投名狀》光
靠中國市場就夠賺了。
另外王晶在影片連結內說得其實滿清楚,1994年以前,台灣限制外國片進口的電影拷貝數
量是16個,而港片只要所屬製片公司有加入親中華民國的「自由總會」,便與國片同等待
遇,所以六、七年級生小時候時常會把港片當成國片(事實上當時很多都是台資港製,就
如同今日的中港合拍片一樣)。而港片在台灣最風光的時候,上映可以多達200個拷貝。
簡單來說就是當時台灣為了保護本土電影產業而限制外片進口,但又弔詭地讓大部分港片
享有與國片同等待遇,造就港片的繁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