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上映的德國片《永別了,柏林!》有今年德國蘿拉獎影帝 Albrecht Schuch交出頹廢派熱情演出!雖然他演的只是配角,不過這配角對本月台灣是有那麼點應景的:一個學術機構要審一本論文 (!),是能夠堅守學術品質追求真理、還是會屈服於政治壓力與時代風向?不過本片與其說關注大環境的公理正義,不如說早把不理不義當成了前提 (!),反而要問亂世人們會如何自處,譬如你的論文遭到不公對待難道你就默默自殺嗎 XD 話說這位 Albrecht Schuch在台知名度雖不高,但十年前《丈量世界》與三年前《蘿莉破壞王》都他主演的,是近年優作最多的德國年輕演技派!
https://fr.web.img5.acsta.net/pictures/21/02/11/11/42/3887275.jpg
此片主角還是台灣觀眾從《英雄教育》看他長大的「柏林男孩」Tom Schilling ,這男孩當了都快二十年還保持一張娃娃臉,連片中老鴇都說「雖然你年紀偏大」但貴太太們都可以 XD 話說上次台灣觀眾看他展露演技應是《無主之作》,尤其是懷念姑姑的那一幕「公車喇叭交響曲」,結果這回《永別了,柏林》就把姑姑帶到床上去 XD 上回演姑姑的年輕演員 Saskia Rosendahl 也是二十多歲這代德國演技派新秀,過去演小片主角大片配角這次終於升級女一,今年德國獎季新片《無人與小牛同行》已升格主角還提名了蘿拉獎。那這三位德國嚴選青壯世代演員要演什麼故事呢?
中譯片名《永別了,柏林!》直指「納粹」烏雲將至,本片這 1931 年威瑪共和曾一度看似百花齊放的「黃金二零」老柏林,沒過幾年軟體將一去不返硬體將夷為平地;英文片名 "Fabian: Going to the Dogs",意指曾走大道的文明柏林、即將墮落下去走上「狗道」步向「毀滅」?但德文片名 "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並非僅有「狗道」與「毀滅」一途而仍保留了「選擇」:片頭第一鏡,就是柏林某古老地鐵站的地下長鏡頭,跟著人流慢慢走向通往地面的 Ausgang,但人流默默分為兩邊片名也分為兩半:可走左邊這條「法比安」、或走右邊那條「毀滅路」。
這第一鏡也很驚悚的是:開鏡是我們 2020s的當代柏林年輕人們、同一個隧道走著走著出來就變 1931 威瑪共和,儼然暗示我們 2020s今天和當年一點不遙遠?看看主角 Fabian 等三人與其身遭,建築陳設與服裝器物與其說古裝更像是時裝,而他們所經歷的各種好事壞事也處處和 2020s似曾相識:覺得讀書讀到博士應有體面的出路、學文科的做產業廣告覺得高不成低不就、對國家有志上街搞運動卻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每日下班只好上酒店買醉談文論藝去,失業潮很快跟上激起憤懣不平,有人很快隨波逐流找到了苟活生路,有人很有原則不願髒手而一事無成只能寫寫部落格。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06/24/11/29/3461902.jpg
本片背景:1931 原著小說 "Fabian. 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 直譯「法比安。一個道德家的故事」,在那納粹開始奪權不久言論自由快要消失的最後一兩年出版,以幽默又惡劣的口吻描繪不堪入目的社會百態!當然不久納粹全面奪權就被禁書燒書,近年才重新出版重見天日。而本片改名叫"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法比安或狗之路」,大概可解讀為「道德家之路與敗德之路」吧?反正片頭開宗明義本片對原著的姿態只是 "Frei nach"「自由改編」,我們觀影也不用去在意有沒有看過小說,就專心看編導 Dominik Graf 呈現他想像的柏林 1931 。
本片形式:從頭到尾幾乎全「派對電影」,主角雖有工作生活愛情家庭,但這些場景柴米油鹽充滿義務與期待令他抑鬱不得志,他真能解放還在「夜夜笙歌」的迷醉忘憂!關於柏林 1920s派對場景近年可參考德劇《金迷卡迪威》Eldorado KaDeWe 與《巴比倫柏林》Babylon Berlin,本片則不但要用有限場景重建上自咖啡館調情下至舞廳夜店召妓的 1931 地下景觀、要用各類歷史檔案黑白影像復古海報與建築雕像搭配填補二戰轟炸已不復存的地上柏林,更要在拍攝手法上處處描摹二三零老片從默片到有聲的過度手法、彷彿是有人在 Fabian 身旁手持跟拍一場 1931 當下直播!
本片視角:理論上當然以「道德家」主角 Fabian 視角出發,跟他一起抽菸喝酒寫小筆記從他眼光看社會百態?不過手持鏡頭快速切換隨時拉近拉遠、近的時候讓他憤世嫉俗抒發控訴振振有辭、突然拉遠又讓觀眾看他知識份子只會空談多可笑,驀地拉回對方臉上三條線不可置信你竟是這樣看我、耳邊旁白默默響起彷彿穿越時空早知結局冷眼旁觀笑看這一切。回顧這整個故事與其說是 1931 這單一年,不如說是整個德國從 1918 到 1933 威瑪共和實驗的縮影;與其說這故事僅發生在 Fabian, Stephan & Cornelia 三人身上,不如說三人都在代言威瑪年代迷惘眾生的三種取向。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04/21/16/05/3119385.jpg
窮哈哈的文學博士主角 Fabian ,人從德勒斯登農家來柏林讀書向學耕耘文才觀察世界,少年時在一戰也當過砲兵如今聽到槍砲都會做惡夢,戰後讀書拿到博士應該匆匆已 32 歲,只是這戰後承諾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威瑪共和」又兌現了什麼?上層紙醉金迷夜夜笙歌時基層大失業排隊領救濟、當知識份子高不成低不就只被拿來當裁員藉口,讀了這麼多書是知識份子應該「堅守風骨」過「體面生活」、但物質明明無以為繼只好硬撐西裝革履!於是他高學歷寄生廣告工作卻仍待不住、他空有文采觀察世界但根本沒人要給他出版、他夜夜笙歌還跟女友浪漫約會但其實一貧如洗!
富二代文學博班主角 Stephan,跟爸爸住裝飾藝術鄉間別墅、在柏林租青年風格豪華公寓,當 Fabian 還在茶米油鹽錙銖必較硬撐體面時、他毫無物質包袱純追求精神理想!他這博士讀很慢嘔心瀝血交出大作等光榮載譽、自己富裕但心繫黎民乃貢獻知識投身共產運動,他的波希米亞生活不像 Fabian 買醉解愁而追求感官極致體驗、更大方打開別墅豪宅歡迎 Fabian 帶來女友各言爾志過個勾勒夢想的夏日!他雖富貴但絕不敗家,反而如他研究的萊辛是個啟蒙理想家:我們知識菁英不就該「理性解決實存問題」?誰知這混亂世界連學術都棄守理性 (!),不願流俗的就去死一死。
沒讀過書但保持神秘的女主角 Cornelia ,初登場看似文青有法律學位卻力爭上游心懷明星夢,與自命懷才不遇沉潛蟄伏的 Fabian 真一拍即合!但真要追問她出身人生甚至專長學歷等德國紳士「不應該問的問題」時又笑笑不多說... 本片前半 Cornelia & Fabian犯著「家徒四壁」「三餐不繼」也要勾勒替代想像打造浪漫愛情,一度令我欣慰覺得就算物質世界天崩地裂了、人們仍能在內心劃下靜謐角落打造理想田園!但到中段一次硬撐體面的「拜見媽媽」晚餐約會,她毅然脫離體面出賣自己討好包養權貴!難道對比「法比恩」這尊嚴正道、她已踏上自甘墮落的「狗之道」?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04/21/16/05/3133426.jpg
德文的 "vor die Hunde"在字面的「走向狗」之外還有「自甘墮落」與「惦惦墮落」乃至「步向毀滅」之意,儼然暗示道德的「自甘墮落」就是人在做天會看的「步向毀滅」?但在這位女主角 Cornelia 身上本片又把這刻板印象重審好幾次:三位主角都有夢想、只是兩位知識份子男人不願流俗,卻不知世道本身已流俗向下、也許反而如 Cornelia 懂得放下自己才能打造一點真夢想?「弄髒自己是為了洗淨自己、離開你是為了和你在一起」真是最卑微卻最堅定的浪漫!只是堅守理想從未流俗的男孩聽不懂,只能含淚「財富一日日天差地遠、我的愛卻一日日加深」扭曲隱忍了。
但以我們今日早已多次毀滅多次重生的眼光看來,如 Cornelia 這樣不吝出賣自己換點理想空間的沈潛隱忍,真要稱之「自甘墮落」嗎?那恐怕只是歐洲傳統直到一戰初次崩潰、而在 1920s初次解放仍在懵懵懂懂中的道貌岸然,電影到後段就會讓我們知道那曾經在豪宅別墅「各言爾志」度過青春夏日的三位主角、最後真正圓了一點夢想實踐一點志向甚至「留得青山在」保得了香火的那人又是誰... 以這角度來看說不定 Fabian & Stephan 這些白天道德崇高晚上夜店買醉的知識份子才是「走不出舒適圈」呢。不過更有趣的第四位角色也許才要告訴我們「狗之道」可以有多狗:
片初明明有中產丈夫但縱慾過度去當妓女的 Irene Moll 由本片最資深的 Meret Becker 墮落演出!她在片初社會尚未崩壞時人已經縱慾流俗、到了片中社會已經崩壞時她倒是很快地弄髒雙手當個老鴇做起自己事業來,尤其在飯店前面她有錢就是老大讓 Fabian 當開門小弟乞求打賞時、看似正是「與其孤芳自賞不如捲起袖管」的沈痛警示?彷彿出身卑微的女人都知道捲起袖管忍辱負重打造真實人生了、你們出身尊貴或高風亮節的男人只道貌岸然一事無成?這個「警醒」必須小心看待:Irene 是徹底失心流落物質以為能買得愛情、Cornelia卻是忍辱沈潛心懷理想長存抱柱信。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02/11/11/42/3901315.jpg
相較於兩位「墮落派」女子有其不同的精神脊骨、兩位「道德派」男子也可有不同選擇:富二代好友 Stephan當然是個理想家,但他總將自己理想投射在不可知的外在世界而成為了「浪漫幻想」,幻想有個理想的未婚妻會等我、結果沒幾天就放棄等待追她自己夢,幻想有個理想的公民社會可公共討論、結果一做社會運動很快以卵擊石被打壓,幻想柏林學術殿堂堅守「學術倫理」會讓真正高品質論文出頭、結果還不用上層壓力只要底層偷天換日狗吠亂咬(!) 大教授很快就縮了... 也許可說 Stephan的「道德理想」都投射在他不能掌握的外在,反把本能掌握的自己逼到了死路。
只是本片結局也回歸了 1931 的原著結局,只是在 1931 作者下筆時可能有其悲觀預言?在 2021 導演新拍則早知命運注定只能長嘆一聲:主角「法比安」這個威瑪共和道德家,他好不容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世道與個人之間、在高層與底層之間、在男性與女性之間、試著推翻自己對「道德與墮落之間」的刻板印象而重構了新的入世道德觀,正恍然大悟滿心歡喜要去攜手心的同道 Cornelia 展開全新人生時,才赫然發現這威瑪共和十幾年來他只忙著寫作思索卻「忘了學游泳」XD 而且全片路標廣告不知道多少次都聲聲提醒「趕快學游泳」!這還不學只能死好沈沒洪流中。
如果我們要把這個 1931 年的《法比安》當作一場戰間期搖搖欲墜的「威瑪共和」寓言,那原著作者 Erich Kästner 給予主角的悲劇結局儼然預示了悲觀命運,任何民主社會驕傲捍衛的「正直善良理性中道公共討論」等道德價值,在人慾橫流百鬼橫行道德毀棄的「洪流」之中都已不值一哂,反而「游泳」這種非關價值純求生存的沈潛之道又有幾人學會了?又有幾人活下留到末日後?留到末日後的又有幾人如 Cornelia 般對美善理想「長存抱柱信」?而更令人悚然一驚的,則是編導 Dominik Graf 以貫穿地鐵的「時間長河」長鏡頭展開,是在拍他們的過去還是我們的未來?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04/21/16/05/3105345.jpg
現在畢竟是暑假,還是放鬆心情把它當部「夏日電影」來看吧:歐洲人包括德國人的夏日,就是平常工作再累再苦都要渡個假,要遠離柏林來到鄉間租個別墅「各言爾志」揮灑青春,因為說不定青春就只在這一瞬沒有下次了 XD 其次是既然暑假出去玩了就要學「游泳」,指不定哪天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地中海淹沒、人人平日都要「跳過水坑」甚至「游泳上班」呢?再來,屬於有寫過論文的你我「知識份子」的夏日,不論交論文審論文都要堅守「學術倫理」與各種倫理,不管機構挺不挺得住壓力守不守得住原則,至少我們每個人都能守住心理準備好身體、迎接末日伺機再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Fk1DMzv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