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後一定會上天堂,因為他已經走過地獄了。」
之類的,當丹尼爾的姐姐給她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朋友看他的作品時,這麼說。
這句話像是有人重擊我的腦子,讓我不得不閉上雙眼倒出淚水。
感謝造次映畫上映這部紀錄片,即使這部片早在2005年就於在美國上映。
肯定是電影公司裡的某個超級粉絲說服主管一定要在……17年後?沒有理由的在離德州不
知道幾千萬公里外的台灣播放這部作品,也不管全台可能只有百分之1的人聽過daniel jo
hnston這個名字。
我這樣想著,某個人拍著桌子,噴者口水對著老闆大喊說「我才不管有多少人會看,反正
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上映這部作品。」
然後賭上工作,公司盈虧之類。
這就是丹尼爾的魅力,丹尼爾的獨特,丹尼爾的魔鬼,丹尼爾用丹尼爾的方式,在後世繼
續影響著每一個藝術工作者。
紀錄片很紀錄片,我很難去評論它本身好或不好,我不是什麼影評家,也不想很文青的說
些什麼「看了這部片你會更了解丹尼爾的美好與純真」之類。
這部片很單純的從丹尼爾的家人,朋友,同事,線性的敘述他的成名過程,我只能說,如
果你想要了解丹尼爾的發跡,這部片絕對會幫助你知道更多。
但如果想看到更多丹尼爾內心的自述,2015的紀錄短片有他與年輕時的自我對話,看完電
影接續著看會更有感觸。
https://i.imgur.com/Wy2T4gv.jpg
回到作品本身,丹尼爾的母親在一開始說著「我希望那只是丹尼爾眼中的我」同時畫面傳
出丹尼爾模仿自己母親嚴厲惡劣的樣貌。
這是精神疾病常有的狀況,把自己中心化,妄想著自己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大家都是地
獄派來魔鬼,而沒有人能夠拯救我們。
即使你可以看到事實並不是如此。
但我們也絕不是相信必須經歷痛苦才能拿做出好作品,而選擇自怨自艾
不如說,我們已經在憂鬱裡面了,不做些什麼,這些痛苦只是白白受罪。
我其實不喜歡大家老是把丹尼爾的精神疾病與他的人生劃上等號,精神疾病絕對不是定義
一個人的標籤,而是你看待的方式。
丹尼爾就曾經陷入這樣的迷失,認為吃藥後變得昏昏沉沉,腦袋空空,所以才會在表演前
斷藥,然後將自己與身邊的人至於危險之中。
可能是藥物不對,可能是診斷不對,可能是方式不對,肯定的是給躁鬱的藝術家貼LSD不
對(tripping 101,不要在狀況不好時貼票)
但在丹尼爾成名之前,之時,之後有太多細縫讓他心中的惡魔可以竄出,騷動他原本已經
搖搖欲墜的心智,讓他在名利與權力之中暈眩。
但這不是任何人的錯,每個人都盡力了。
我原本想試圖在紀錄片中找到丹尼爾躁鬱的觸發點,或許他有個暴力的家庭背景?或許他
被愛情狠狠傷到?都沒有。
看完影片後,我只看到一個人,平凡的出生,或許在錯誤的環境,用盡一切的努力,透過
精神疾病的濾鏡,把完整的自己攤開。
丹尼爾透過腦袋扭曲的濾鏡看到惡魔盤據的世界,相信自己是唯一一個可以拯救大家的超
級英雄。
他相信著自己的使命就像6歲小孩相信聖誕老公公一樣。
是這樣的自信,推動著,影響著,塑造成他那極具渲染力的歌詞與歌聲,讓大家不得不聽
見他,愛上他。
老實說我對丹尼爾的作品很困惑,客觀來說,他的音樂很棒,所以才會在其他歌手的詮釋
下,優美的呈現。
但他直接,粗糙,魯莽的演奏,才是讓他獨特的地方。沒有phoebe bridgers的靈性歌聲
,沒有Jeff tweedy渾厚的嗓音,沒有beck那些效果器,沒有精細的錄製,只有他與他的
表演。
仔細聽他的音樂,你不會聽到旋律或是樂劇,反而是「彈奏樂器」的聲音蓋過樂器本身的
音色。
焦躁的刷著吉他,噹噹噹的,憤怒的彈著琴鍵,咚咚咚的,那股能量掩蓋過音樂本身,伴
隨著黑暗童話般的歌詞,貫穿你的腦門。
有時候我會想著,要是丹尼爾好好學習吉他,鋼琴,樂理,甚至,長得更帥一點,到底是
會超越beach boy的那個誰,, 還是只是和kurt Cobain 一樣曇花一現呢?
這個問題很殘酷,但丹尼爾用自己的表演給出了答案-丹尼爾就是丹尼爾。
我就直白的講了,在這個「做自己」的概念被包裝販售的時代,你很難真正做自己,而在
藝術圈,沒有某些「腦子怪怪」的人設,你沒辦法建立「個人特色」。
每個自稱網美網帥的人都要趴在床上對著相機在IG發限動「#憂鬱日記」(我知道因為我
也是其中之一,不是網美的部分)
即使是自己的缺陷,我們也要比別人突出。
這是這個時代的矛盾,什麼你的善良要有鋒芒,什麼你的不完美就是完美,把那些自相矛
盾的詞彙放在一起,讓原本就很混亂的孩子更加困惑。
丹尼爾的真實會這麼的珍貴,是因為無法複製,「我認識丹尼爾,是透過……很丹尼爾的
方式」那個發著高燒在半夜想辦法把好朋友拉出水裡的記者說。
紀錄片中,很多情況可以感覺到,敘述者很難形容事情,最後總結於「丹尼爾式」,他的
演唱會不知道為何爆滿,不知為何他的塗鴉在展覽前就被賣光,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音樂就
是這麼吸引人--因為他是丹尼爾。
我想這是為什麼丹尼爾能在獨立小眾的圈子裡,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因為某些程度上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丹尼爾,即使沒有超群的技術,沒有迎合主流的表現,但是某種只有「
我」才有的特質能被看見,然後成功的站上世界舞台。
「異數」的作者在GQ訪問提到「成功的因子是什麼?」,他回答「運氣,還有身邊人的幫
助。」
但或許也是丹尼爾的那份真誠,他本性中的直率,兒童般的天真,以及被心魔折騰的痛苦
,讓他有幸能夠得到成功所需要的幫助。
因為自己的「瘋狂」而卡位進MTV的節目,也因為自己的「瘋狂」,讓他晚年住進精神病
院。
但你無可否認的是他的勇敢與堅持。
或許不是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家都有精神疾病,但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一定都是持續不斷
嘗試的。
你必須知道,精神疾病的人很容易敏感,受到挫折而半途而廢,一般人都這樣了,更何況
是大腦分泌不正常的精神病患。
你承載的痛苦,必須溢滿到你無法停止創作,但又不能太過沉重,導致你脫離軌道。
所以丹尼爾才會不停的進出醫院,在舞台上與地下室徘徊。
我不知道該不該把丹尼爾的成就定義為成功,出院後大西洋唱片出版的專輯只賣出5800張
,10年前npr的live在YouTube 觀看次數只有100多萬,人生晚年仍然一人孤單的坐在鋼琴
前,最後有沒有如他希望的幫父母買下房子,我們也不知道。
成功?很難說,但他絕對無可否認--是個傳奇,是所有後代藝術家創作者的啟發。
我把丹尼爾定義成我的靈魂動物,不論自己身陷在多低潮的情緒,多煎熬的困境,傷害多
少身邊的人,或是被這個世界弄的遍體鱗傷,我也會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並且持續不斷
的創作。
大家都說丹尼爾最獨特的是他的純真與直率,我認為那只是其次。
他對創作的堅持不懈,才是讓他被看見的關鍵,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一遍又一遍重新對著錄音機唱著歌,一捲又一捲的錄製專輯,這是讓「瘋狂」昇華成「傳
奇」的堅持。
不要因為害怕自己與眾不同而放棄嘗試。
這是大家欣賞的丹尼爾的「真誠」,背後最重要的前提。
堅持且持續不斷的創作,不管如何。
很多人肯定還在努力,周一晚上台中的票房超過週末首輪前三天,大家脫下朝九晚五的制
服下班過來,或是穿著時髦,無法在假日休假的年輕人,之類的。
散場時前面的女生擤著鼻子,矮小的身形不知道承載了多少社會的殘酷。
每一個人都在沉默中感受著丹尼爾的啟發,帶著從螢幕上感受到的能量,繼續在世俗的規
矩中奮鬥。
世上只會有一個「daniel johnston」,但世上也只會有一個「你」。
獻給所有與惡魔對抗的人們,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顛簸,繼續堅持
下去,或許你會成功,或許不會,但你必須嘗試
。
Don't be sad, I know you will
別難過,我知道你會
But don't give up until
但別放棄,直到
True love will find you in the end
真愛最終找上你。
感謝造次映畫,也感謝努力促成這部作品上映的所有辛苦員工,這個世界因為你們更好了
一點。
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易的發聲,重點不在是要和丹尼爾一樣瘋狂(太
多搞怪的youtuber了,拜託住手),而是像丹尼爾一樣堅持,守住自己的本質,繼續奮鬥
,不斷創作,不要被他人的眼光左右,勇敢相信自己,實踐自己,去成為完整的自己,終
究,總有一天,真愛會找到你。
「致所有的藝術家,不要害怕。」-daniel johnston
---------------
我是史汀,我喜歡聽故事寫故事。
https://reurl.cc/W1m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