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上了這部有一段時間,想回味一下,就點了進去,因為好幾年前看的,印象已很
模糊,結果更像在看新電影。
當時只覺得庵野的確是要抨擊日本政治運作的種種弊端,藉由「開一堆會」的冗長文戲來
凸顯日本人的民族性。
而「哥吉拉」本身代表的是突如其來的「災難」,這種災難可能是「天災」,如地震、颱
風、海嘯等,甚至2022的現在,當作「新冠」也很合理。
這一部的諸多影評,也幾乎都以這種角度出發,認為庵野是在凸顯官僚體系的荒謬,而更
多哥吉拉的影迷則覺得哥吉拉出場太少,文戲無聊。
所以二刷時,我的疑問就是:為什麼庵野要花這麼大篇幅去給觀眾看這些文戲?哥吉拉出
場為什麼這麼少,它代表著什麼?
[雖然上片已經過六年,但還是做個劇透線]
————以下雷聲大作,未看慎入———
把這部電影當作有雙線結構的劇情鋪排來看,接著,邊看邊開始了下面兩個設想:
1.哥吉拉並非「災難」,而是日本人對「軍國主義」的狂熱
整部電影的主線是日本人對抗哥吉拉,但是隱藏的副線可能是日本人對抗自身民族裡充滿
軍國主義狂熱的血液。
首先,「哥吉拉」的外型設定,有三項讓我覺得特別,第一個是採人眼,第二個是最後型
態尾巴的人形,在整個哥吉拉的進化之中反映的是地球生物的演化(這裡應該跟達爾文進
化論對民族主義、軍國主義造成的影響有關,等待有心人詮釋),最終成為了人形。
這些特徵似乎暗示了哥吉拉的某些部分是與「人」相關的。再看其誕生也與「各國」人們
留在海中的核廢料有關,基本上,說是人本身創造了哥吉拉這樣的實體,並不為過(這裡
還特別強調「各國」,詳細請看第2個設想)。
第三項是紅色的血液如同人血一般,在劇中哥吉拉需要血液冷卻其體熱,而這血液是打倒
哥吉拉的關鍵,只有冷卻這股熱血才能讓哥吉拉停止、凍結,「血」在文化意義上,常有
傳承、遺傳或是瘋狂、狂熱的意思,哥吉拉的紅血與鮮紅的人血相似,很可能也有這種意
涵。
這些設定與人相關,但哥吉拉明確非人。我們當然知道哥吉拉並不存在於我們的現實中,
它正如電影廣告所稱是「虛構」的,那麼如是一種虛構,那麼哥吉拉到底是與人相關的什
麼?
我自己認為「哥吉拉」更像是一個抽象概念凝聚起來的想像實體,這個「想像實體」在片
中所作的行為正是象徵現實世界的日本人過去的所作所爲——哥吉拉在片中從海洋向陸地
城市的破壞,無目的地進行毀壞殺戮,象徵日本人在過去登上島嶼、踏上大陸進行侵略的
戰
爭行為。
故「哥吉拉」在片中更多時候是應該要看作是一種概念存在,這種概念實際上是日本過去
對軍國主義、戰爭的狂熱以及其狂熱之下造成的傷害。
2.哥吉拉的行為、大量文戲與日本戰前戰後的歷史息息相關(以下非常長,慎入)
日本國內在ㄧ戰、二戰時期是否對於軍國主義者有過反制,其歷史雖然我不是很清楚(有
請歷史專家),但很顯然在當時並沒有克制住好戰者的野心,因而日本在一戰二戰皆有參
加。
表現在劇情中,庵野安排了政府面對首次登陸的哥吉拉,並沒有進行實彈打擊,其理由是
不能讓島內的國民受到傷害。無線電從前線傳到總理,反覆N遍的「還有人在,可以射嗎
?」,一直到總理回答:「停止射擊,自衛隊的槍不能射向國民。」
這裡表面上是呈現日本人的官僚主義與體制僵化,但實際上是在諷刺當時未能阻止軍國主
義者的知識份子,當那些狂熱的日本同胞正在發動戰爭的時候,並沒有任何作為。
哥吉拉上岸共兩次,正暗示著兩次世界大戰。哥吉拉第一次上岸即展現了進化,從匍匐爬
行變成昂然昂首闊步,接著又回到匍匐爬行。
現實與之對比的是日本在第一次大戰嚐到甜
頭逐漸壯大,不僅是戰勝國之一,甚至還拿到德國部分領地島嶼與山東半島;但一戰後,
日本進入經濟衰退(這點似乎是全球皆然)、貨幣貶值與軍國主義的再興起(有興趣請查
維基)。
這種情況埋下了日本參與二戰的種子,在片中哥吉拉需要散熱而潛藏於海灣之中,就是在
影射這段ㄧ戰後的日本歷史。
第二次哥吉拉上岸前後的劇情,必須注意的是片中美國與日本的互動
有些影評以福島核災的角度說在第二次哥吉拉上岸之前,美國航母因核污染緊急離港,這
段劇情十分刻意,但我認為這並非在講核災,而是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對日本海軍在太
平洋蠢蠢欲動的留意(詳細可看珍珠港相關電影)。
而核污染經眾人發現是哥吉拉造成的,而這種污染就是在說軍國主義狂熱的散播,加之民
族主義,使得日本上下逐漸變為一頭更加可怕的嗜血怪物。
隨後電影為哥吉拉的誕生添上解釋,哥吉拉是原本就存在的,然而「各國」所排放的核廢
料使其產生變異,而哥吉拉為了存活,只能進化。
這裡是庵野巧妙地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誕生與發展,作了一個小小辯護,如果把時間點放回
一次大戰到二次大戰之間,可以發現世界各國的基本都處在殖民與被殖民、侵略與被侵略
之間,日本為了生存,只能變強,跟列強一樣侵略其他國家,儘管日本國內有主和主戰的
兩派(對比劇中群眾支持與反對哥吉拉),戰爭已註定是必然。
哥吉拉第二次上岸後,變得更加強大,顯然在比況真實世界中侵略東亞、東南亞各地的日
本。片中政府以戰止戰,當然沒有用,完全體的哥吉拉完全不怕飛彈大砲,這正是日本在
軍國主義狂熱之下入侵佔領各國的寫照。
不過,這段劇情真的也是非常巧妙,攻擊哥吉拉場面不僅影射日軍二戰攻打的場面,也同
時寄寓要打敗日本這種侵略他國的戰爭狂熱,應
該可以看作庵野是雙線並陳。
眼見日本對哥吉拉沒轍,美國派出轟炸機要奪其性命,這裡的劇情儼然就是日本被美國轟
炸,進而投以原子彈的情形。
總理從指揮所倉促撤退到其他地方,到美軍首先投射兩枚下墜的炸彈,接著爆炸發生而眾
人到地下避難,在在都是講美軍轟炸日本本土與原子彈核爆,畫面簡單俐落。
美軍投射的炸彈雖然成功造成哥吉拉受傷,但也讓哥吉拉怒得口爆東京。這一段畫面除了
是美軍投射原子彈造成的傷亡之外,同時我認為這是庵野要對日本人自身發動戰爭所作的
譴責。
庵野透過哥吉拉的口爆,想講的是一切都是日本自身的錯誤,是自己民族軍國主義
狂熱所導致的後果,是自己國家起的頭,進而使得美國投下原子彈,而美國是為了遏止了
日本自身的失控才投下那兩朵時至今日都令日本人難以釋懷的巨大蘑菇,以及無數對日本
大大小小的轟炸。因而在畫面中城市燃燒不止的慘況是哥吉拉口爆造成的,暗喻著戰爭帶
來的傷亡都是日本自己造成的。
從這之後,哥吉拉射完,體力用盡,但仍然活著。日本政府方面,高層死去,新人上任,
災後復原重建與哥吉拉如何處理成為了最迫切的問題。很明顯的,這裡要說的就是日本戰
後的復原與民族信心的重建。
劇中帶到美國針對代理總理開了一次會議,提出對哥吉拉的完整控制權,且會常駐於此。
現實中對映的就是日本被美國派軍常駐,美國控制日本,限制其武力。
戰爭過後也並不是一面倒向勝利方,美國要的是日本的安定,避免再次引發戰爭(一二戰
德國的前車之鑑),因此戰後協助日本重建,日本方面儘管戰敗,但籌碼自然還有。
這些都濃縮在劇中會議裡的三言兩語,編排得相當自然,但不仔細想,又完全不知道為什
麼要有美日交涉的會議,因此顯然完全不是在講核災,更不是在說天災人禍。
再來的劇情對哥吉拉的細胞又多了補充,可以「無性生殖」。我認為這是在指涉這種戰爭
狂熱有傳染性,可以繁殖在任何條件中,能夠「由個體增加到群體」,還能夠「飛翔世界
各地」。
這裡哥吉拉的描述真的刻意了,也是從此處讓我確信「哥吉拉」本身有個想要講述的概念
,那就是對戰爭,對軍國主義的狂熱,而戰敗後的日本隨時都可能再回到這種狂熱中,如
同哥吉拉隨時會復甦一樣。
後來的畫面切到了美國特使透露美軍要對哥吉拉投射原子彈,畫面閃回了兩次原子彈核爆
的畫面。但是日本顯然是不會再願意承受這種痛苦,美國已經炸了廣島、長崎,接下來會
是首都東京,為了解決哥吉拉,難道就要再讓這種慘況發生嗎?
我想這邊就是庵野對日本人的喊話,當然也是日本歷史啦,日本戰後經濟雖然靠美國扶持
,很快就有起色,但是即便到今日還是不少方面受制於美國,日本面對過去的錯誤,若不
想受制於美國,就要自己再度強大起來,對抗自身對於戰爭侵略的狂熱,並且向世界與自
己證明。
所以才要「冷卻」這股向外侵略的狂熱,並且讓自己國家真正發展起來。後續的劇情我們
可以看到有能力的新人互相合作,揮別過去的迂腐破敗,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於是象徵希望的紙鶴成為解開哥吉拉謎團的鑰匙,在劇中眾人已摺紙的方式破解了教授的
解析表。摺紙即是一種創造,從平面而變立體,從紙上談兵變為具體可行,這裡便是意味
著日本的發展逐漸好轉。新人對自衛隊的演講無疑是庵野故意安排的,大抵也是對新生代
的期許。
隨後縝密的計策終於讓冷卻劑注入哥吉拉的口中。請大家注意計策中運用的事物,新幹線
、無人機、高樓大厦、起重機等,這邊想呈現的,不言自明,就是日本輕重工業、公共交
通、防衛軍事等發展的成果展。日本在國內社會發展的努力終於戰勝了過去對戰爭的狂熱
。
所以整部電影是日本戰前戰後的濃縮歷史,哥吉拉與日本官僚只是披上的皮,看完比較像
是庵野對新一代日本人的激勵。
我是沒看過初代哥吉拉,但初代哥吉拉的設定與其意涵似乎都有參考戰後對核彈、戰爭的
反省(參考維基)。
初代哥吉拉在戰後9年誕生,自然沒有說明怎麼走出日本過去的陰霾以及如何讓新一代年
輕人了解這種過去的傷痛與教訓,庵野試圖賦予哥吉拉新的意義,才以正宗哥吉拉自居,
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以上打了很多,蠻亂的哈哈,都是假設,但想說好像沒有影評從這個角度談過,就試試看
打出一些新得。抱歉懶得一直引台詞、截圖,有空的話會在巴哈那邊再補。但不得不說,
細細品味的話,庵野在角色台詞中下了很多工夫,但都需要換個視角來咀嚼潛台詞或台詞
影射的那些與日本歷史有關的東西。
累,睡!
(同篇一同發至巴哈影電影娛樂版)
———
1009二更 挑一些語病和整理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