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imgur.com/29wnYPh.jpg
【避雷用無雷短評】
噙著淚水地說,好看!
故事承載的真實已足以撼動人心,音樂、鏡位、剪輯美學皆俱成熟,畫面的對比,伏筆的
呼應,將情緒層層堆疊,直到眼眶與心頭發燙。
結尾幕,更神來一筆的讓銀幕內、外的我們共感:
『……該有多好啊。』
那是足以支持我們面對不義世界的美好渴望。
一起上戲院,讓更多人看到吧!
【以下有雷】
——
開頭倒置的海洋,呼應劇情後半嚴姐倒掛的視角;嚴姐與孩子的死別,對照死刑簽署者的
闔家歡聚。
我很愛這些細膩的安排,運鏡畫面與剪輯次序的巧思,它會讓觀影體驗更深一層,更能細
細反芻,更走入心。
佐以合宜的場佈、道具與服裝,以及最重要的「語言」,時代氛圍活生生躍然而起。
這一切,為流麻溝打下了真實的底蘊;不出戲,就是最有力的故事舞台。
舞台上沒有聳動的強暴、虐待、槍決畫面,即使是該時空下可預期的,即使這些畫面張力
和話題性十足,加上演員效應,絕對可作為媒體的行銷爆點。
但片中僅在事前、事後點到為止,讓觀眾能理解發生什麼事就夠了——
或許是真實已經夠殘酷,不需要再為它擦脂抹粉。
敘述者的溫柔,讓畫面維持美麗而冷靜的藍;
閃現的一抹紅,是陳萍的裙色,也是片中唯一的春色。
然青春在綠島作廢,「新生」的嫩芽熬不過冷冽的藍。
紅裙漫舞之處,是濱海的燕子洞,
那是志願工作者的舞團排練地,也是杏子與耀輝的情意萌芽地,更是故事的血流之地。
春色化作殘血,名字像花,落佇島上。
故事是由人推動的,人的名字是陳萍、杏子、嚴姐。
時代劇為詮釋大時代下的眾生,角色群不免枝多葉散,但流麻溝有賴於凝鍊的視角,鏡位
安排上時不時將三位重點視角人物放在一起,使觀眾得以快速跟上主線敘事,既不令人混
淆,也不因人物或支線過多使節奏緩慢。
同時,片中亦將那些在歷史碾壓下,眾多無法具名的小人物後來的命運,具體而微的預示
。
在島上消失的人,死刑的人,從此噤聲的人,再也不能從事喜愛事物的人。
童年起,便飽受歧視、耳語的後代。
那些白駒過隙的配角,都是各自生命中活生生的主角啊——
這些主角會成家立業,會互相交織,形成集體無法言說的傷痛。
而這些傷痛,不會只存在於一方。
以往接觸第一手史料時,容易因敘事者的第一人稱,共感於敘事者的傷痛,敵視對立面的
迫害者,而貼上各種二元化的標籤:兇手、既得利益者、惡人,進而將標籤擴展到與迫害
者同質性的群體。
曾經在接觸228史料時,將國民黨軍論述成欺壓者;等接觸到眷村史料,才感悟黨軍內亦
有許多「受害者」。
人是具有複雜性的,流麻溝考慮到了。
好壞不是因為出身、語言、陣營,而是出自於人的選擇。
於是片中角色依據性格,做了各自的選擇,堆砌出一個個故事,推向了最後的結局。
我很喜歡流麻溝的結局,
第一個結局,是嚴姐的笑容。
這本身已經很有力量了,竟再淡入那些現實身影,那些努力想給掛念他們的家人,告訴他
們『我很好,謝謝你,請別擔心我』的笑容——
好的結局,最能久久撩撥觀眾的心,不能自已。
第二個結局,更是超乎期待,是打破第四面牆的對話:
為觀眾,也為現實中那些犧牲的人們。
那是一段島嶼之夢,讓我們與半世紀前的他們,都夢迴一場圓滿。
悲哀的是,現實不是這樣;但若電影都如現實,它就不會成為娛樂產業了。
我們走進電影院,或多或少揣想著夢,想感受美好,想充電再出發——
於是這場圓滿,應了銀幕外觀眾的求人之水,也應了銀幕內的嚴姐、現實中的犧牲者當時
的渴望,甚至是逝去前的盼望:
『犧牲,一定會換來價值。』
犧牲不該被遺忘,但也不能僅止於負面的沉痛;
犧牲是為了給留下的人,帶來正向的行動力。
就像嚴姐希望傳遞給杏子的,或許劇組不希望散場後,只留下傷痕與沉痛,希望來到劇院
的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正向的救贖。
然後,再出發,去生活。
這場夢迴,是溫柔的對話:
『犧牲,一定會換來價值。』
—
請保佑那些聖潔的人啊
在最黑暗的地方
也能開出最燦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