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現年57歲的德國鬼才編導提姆‧提克威(Tim Tykwer),在1998年推出《蘿拉快跑》之後
,不但開啟全新的電影時代,也在一夜之間揚名天下。如今,提克威最重要的作品邁向25
週年,也將以經典重映的姿態重新登上大銀幕。
蘿拉與曼尼是住在柏林的一對20出頭的年輕戀人。曼尼必須在20分鐘內,將鉅款找回,否
則他的小命將不保。
已故的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在1981年推出《機遇之歌》,不過,礙於當時的政治局勢,最
後等到1987年才以刪減版上映。《機遇之歌》算是開啟探討「命運多樣性」類型電影的濫
觴,也啟發後世將電影表現手法推陳出新。導演提克威也說過自己是為了向奇士勞斯基致
敬,而選擇以三段相同卻又截然不同的敘事來講述《蘿拉快跑》的故事。但是,《機遇之
歌》裡的變數只有「搭上」與「沒搭上」火車,只是剛好同樣的兩次結果有不同的發展,
且電影著重在主角後續即便身處不同的角色,但最後都走到相同的場景。
《蘿拉快跑》優於《機遇之歌》之處在於,三段敘事的差異是「時間」。片頭導演就以鐘
擺的擺盪開場,讓觀眾感受到時間在這部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後兩段敘事分別為第一段
早一秒與晚一秒的結果,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遇過早一秒或晚一秒就趕上公車或
捷運,而當天也發生不少如果是另一個結果就無法發生的巧遇或趣事。除此之外,《蘿拉
快跑》更強調這些改變都是個人所做出的「決定」,人每一天、每一秒所做出的決定,都
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同時,《蘿拉快跑》也帶有一點電玩的意味。不論觀眾觀影結束是覺得,就像《機遇之歌
》一樣,導演只是呈現出三種可能的發展,還是認為蘿拉實際上真的跑過三次20分鐘,都
不能否認在前兩段的結局,蘿拉懷想過去她與曼尼的對話後,說出自己不願接受這種結局
的話。電影迴路追殺令便是以電玩的概念發想的電影,當主角卡關,他就必須改變做法,
試圖找出破關的方法。或許會成功往前挺進,也可能會失敗而死,但那也沒關係,重新破
關即可。
《蘿拉快跑》就有這種感覺,第一次在樓梯間遇到牽著惡犬的鄰居,她選擇順順地跑過,
最後卻發展成自己死去的結局;第二次被惡鄰居絆倒,拖慢時間,最後導致曼尼死亡的結
局;第三次蘿拉便決定直接掉過惡犬與鄰居,這也加快她抵達各處的時間,而造成相應的
變化。其實,玩遊戲也就是這樣,一次次地調整,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一舉破關。
電影裡的紅色元素非常搶眼,從蘿拉的一頭紅髮開始,到前兩段敘事的最後,進入曼尼與
蘿拉的回憶時那紅色調的背景,象徵著危險仍未散去。第一段敘事中,拿來裝錢的塑膠袋
與最一開始交代故事起源的話筒,也都是鮮艷的紅色。所有的麻煩與危機都是從紅色而來
,時時提醒著觀眾情節的緊張。這些紅色的元素在不同的場景間也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再
加上蘿拉偶爾使出足以震破玻璃的尖叫,也讓電影增添一點狂想的味道。
既然中英文片名都不停強調「蘿拉快跑」,蘿拉的確也一直跑個不停,導演也以特別的表
現手法來呈現。首先,片中出現一些手繪的動畫,不僅彌補當時還不如現在發達的電腦特
效,反而多出很多想像空間。再者,明快的剪接讓人確實感受到蘿拉跑步時的時間壓力,
實際上她每一次跑過的時間才20分鐘而已,而與蘿拉擦肩而過的路人由於此次萍水相逢而
造成什麼人生的改變,則是以蒙太奇的方式快速帶過,極為有趣。最後,緊張壓迫的配樂
也一同營造出整部電影的氛圍,絕對不會讓觀眾忘記蘿拉正在「趕時間」。
原聲帶裡其中一首歌曲叫「Somebody Has to Pay」,或許就像能量守恆一樣,不管是哪
一種結果都註定有人要償命,第一種結果是蘿拉,第二種是曼尼,第三種是爸爸。對蘿拉
來說,缺錢的時候找爸爸是唯一解,所以三種敘事都是去找身為德意志銀行高層的爸爸,
但沒有一次成功從爸爸那邊拿到錢。《蘿拉快跑》的爸爸,不只不是蘿拉的親身爸爸,對
她也沒有愛,甚至外遇準備離開妻女。即使無論如何都有人必須付出代價,那對曼尼與蘿
拉來說,第三種敘事肯定是最完美的結果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