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值多少?當勞工時間資本化之後
每部得獎電影總有原因,不過有時候獲獎是種可遇不可求的機運,世界上影展如此多,有
時一部並非全屬娛樂的電影獲獎,除了有它在影像中表達的歷史脈絡與理念外,也與如今
評審關注的議題息息相關,除非你是在獨裁大國拍攝愛國電影,那就說好當權者故事,捧
高高就會是好電影。
瑞士獲國際各影展獎項的電影《瑞士鐘錶師》是一部描述在十九世紀末期,工業革命興起
,時間測量技術普及,改變了歐洲瑞士製錶小鎮的樣貌。
在小鎮上有四種時間,其中工廠的時間最為緊湊,資本家與廠長不斷的壓榨勞工的可用時
間,就深怕被浪費,在這樣環境下的勞工逐漸有不同思想中心,產生出無政府主義的新浪
潮。
《瑞士鐘錶師》是什麼電影:
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珍貴與稀有,並且一去不復返的無法反悔的東西,那就只有時間。從
很久以前人們就以日出日落為時間基準。
並且對於時間在各種學問上都延伸出不同看法,如時間是否有慣性、或無法排序?是否存
在不同時間線的人事物也是現今許多超級英雄電影慣用的創意來源。
而比較通俗的時間定義是以計時器量測的基本單位,也就是時針、分針、秒針所建構下,
而最早歸納於各地方天文學制定的曆法,如白晝和四季,以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距離,故
也是後來物理學的延伸和公式的再延續。
但如今時間最被人珍惜和了解之處,可能是工時的長短、下班的時間、和距離憂鬱的上班
日我還剩多少「時間」。
《瑞士鐘錶師》其實是一部發生在以製錶業為主軸的瑞士小鎮上,因十九世紀工業革命,
讓時間測量技術普及,資本家和有錢人為了讓自己的產業達到最高效能,不時用時間衡量
勞工。
包含工作的快慢、走路是否省時、還有休息時間來給予每小時的報酬,最終引法歐洲各地
勞工激進社會主義思潮,對這些資本家的不滿,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才在20世紀初開始
萌芽。
電影名稱原名為《動盪》,意旨在受到資方的壓榨與窒息的環境裡,逐漸灌溉極端主義與
工人革命的種子,而導致二十世紀初許多勞工運動與爭端。
故台灣翻譯成《瑞士鐘錶師》這名字有點奇怪,因為電影中的工人比起鐘錶設計更像是樣
板加工廠,這名稱無法呼應導演所要傳達理念,充其量只是拼裝背景與產品的莫名譯名。
《瑞士鐘錶師》分析與延伸:
「我們鎮上有4種時間,自治市時間、地方時間、工廠時間和教堂時間。」鐘錶工廠時間
比政府的時鐘快了8分鐘,廠長為了幾分種的時間自滿,覺得可以從工人身上多賺到工作
時間。
但卻不知道這樣的模式引發了勞工興起運動與革命的想法,透過電報與報紙的傳遞,無政
府主義的想法在鎮上各個勞工們心中被埋下。
這部電影其實並沒有所謂一般社會運動、勞工抗議針鋒相對的場景,反而像暴風雨前的寧
靜,藉由鐘錶工廠女工的生活,與遠方來訪的測量師所見所聞,帶觀眾了解十九世紀末的
社會浪潮興起,與20世紀之後各種勞工、女權運動的前哨,並且引發左派思潮。
拍攝這部《瑞士鐘錶師》導演西里爾施布林,本身為瑞士鐘錶世家,家裡的老一輩的親人
都待過鐘錶工廠。
當時鐘錶工廠零件生場是各自分善於不同工作坊、也讓資方無法全部掌握勞工所有經濟大
權。故勞工在經濟獨立後才有政治的思想追求工會、階級運動與共產無政府的思潮崛起。
而有趣的瑞士鐘錶在1870年初,每年出口全球市場上數百萬支手錶。並且這些製錶工人們
在自己的勞工運動中,也公開質疑共產主義發起者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理念,認為只是變相
的搧動工人情緒,在工人社會運動中獨裁蠻橫,故不接受也反對共產主義,而有著自己勞
工運動團體的思潮。
《瑞士鐘錶師》值得一看嗎:
這是一部如果不做好功課,就無法了解全貌的歷史政治電影。它有著一貫北歐電影的冷色
調與旁觀立場,電影選用許多非專業演員,並讓他們以背誦的方式念台詞,且用像是偷拍
與隨興拍攝的視角,展現出虛實交錯的電影風格。
電影不採用激昂的社會革命畫面、也沒有激烈雙方思想辯論,但你卻可以感受到勞工的情
緒正逐漸升溫沸騰。
電影裡面主角其實不是鐘錶師或是勞工與權貴,而是每個人對「時間」的詮釋,在資方眼
中時間換取金錢、勞工眼中時間變成的他們手腳與自由的枷鎖、政治上時間是醞釀即將爆
發的革命運動。
而在拍攝照片裡頭的人物,相片成為時間的歷史。並且以鐘錶為例,每個零件是組成「時
間」的主要元素,而將起組合的是勞工的手,而賣出組裝時間的是資本家的工廠。
這些隱喻在寫作心得時回顧感覺越發巧妙,並且配合導演自身家境與出生地對歷史的考究
,還有當時社會運動與後來的勞工資本、共產民主、無政府、階級制度、集權等等多方角
力下,構成我們如今各國家的社會樣貌。
哪個國家人民的權益不是透過抗爭與血汗換來的,就因為這些傷痛和抗爭權益,如今才會
期望一個不流血的革命,現代式烏托邦的妄想。
任何事情都是等價交換,偷到沾沾自喜的也許只是清算的時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