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aozi (風のように)》之銘言:
: ※ 引述《cvit (小胖豬)》之銘言:
: : 票房金額其實不準
: : 有不同國家物價不同跟通膨問題
: : 感覺金額這個應該是給電影公司跟投資人看
: : 但是如果有數據是觀影票數
: : 應該更能精準的表現出那些電影真的強大
: : 有相關的數據可以參考嗎
: : 謝謝
: 這個問題之前在捍衛戰士獨行俠上映時就討論過了,
: 不過推文很多人的回答跟上次大同小異, 不外乎電影是要賺錢不是要比看的人多
: 只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這種論述都把自己當成電影公司老闆跟股東嗎?
事實是電影公司才更希望拿到人次的細節資料
支持人次的才是電影公司老闆腦
為什麼?
因為公司宣傳、行銷就能更精準阿
為什麼鬼家人做了好多次盲測
還不就是為了抓準TA
如果每部電影的人次資料可以細節到
買票年齡、性別、單身結婚、有無小孩、有多少小孩、經濟收入、職業、地域
電影公司巴不得拿到這樣的資料
: TG2上市時, 票房討論這麼熱絡是為什麼? 不就是希望電影能賣座嗎?
: 那在"不可能為了衝觀看人次而免費送票請大家看"的前提下,
: 不就凸顯越多人次觀看代表越受歡迎?
: 到底怎麼會出現 "如果計算人次, 就會出現電影院送票給觀眾來衝人次" 這種奇怪論點?
所以直接統計票房不就最方便
: 想也知道不可能送票啊, 那觀看人次不就更能正確計算電影賣座程度?
: 像韓國就以計算觀看人次為主, 韓國有在送票衝人次嗎?
: 我們觀眾想要知道的是"電影受歡迎的程度", 而這個可以從觀看人次上顯現出來
: 再說一次, 這排除掉"電影公司會為了衝人次而送票" 這種滑稽論點,
: 至於票房, 賺多賺少還是賠錢, 那是電影公司比較想知道的吧,
: 當然我們觀眾知道也不是壞事, 畢竟有賺錢才有續集可以看
: 大多數國家著重在票房收入而不是人次, 我猜想, 純粹猜想
: 應該是人都喜歡追求"紀錄"吧, 票房越來越高, 電影業者可以藉此宣傳,
: 影迷可以引以為傲,
: 如果純粹比人次, 可能上世紀一堆電影會豎立一堆障礙在那邊吧,
: 例如扣去票房, 或是加上通膨加權, 亂世佳人才是史上最賣座電影才對,
: 超過復仇者聯盟4跟阿凡達了, 這不就很無聊了?
: 因為再過100年也很難出現超越亂世佳人的超級巨作了吧
: 再以這個資料來看, 韓國電影賣座排名
: https://reurl.cc/dDWnxy
: 第一名怒海交鋒觀看比第二名多130幾萬, 但票房少40億韓元,
: 更誇張的是阿凡達2觀看人次少了7百萬, 但票房還是比是比怒海交鋒高,
: 哪一個統計更能顯示電影更受歡迎? 很明顯是人次吧?
: 但只看票房, 阿凡達3出來時, 電影公司就可以用"阿凡達2影史票房最高"來宣傳
: 營造是史上最受歡迎的電影
: 再說一個反例, 前幾天有篇文章拿小黑人魚票房超過動畫版小美人魚來作文章
: 企圖誤導大眾, 小黑人魚比小美人魚票房更好更受大家歡迎,
: 這時大家又知道要算上通膨了? 算上通膨才會知道看小美人魚的人遠多過小黑人魚吧
: 如果一直以來都習慣用人次來計算的話, 不就沒這問題了嗎?
: 況且通膨比例還不一定準, 比觀看人數(人次)精確度絕對遠勝單純看票房
: 當然啦, 電影公司應該兩種都會統計, 像上面韓國票房那樣,
: 但對於身為觀影者的我來說, 如果媒體只會出現一個數字, 我比較想看人次,
: 但對大多數票房新聞來說, 似乎都不會去強調人次 或是只出現人次,
: 應該是票房數字比較能彰顯, 或讓人直觀的了解電影受歡迎程度吧?
: 好像只有韓國票房會特地強調人次的樣子
: 最理想狀況還是新聞能經常性地兩種數字都出現
其實台北票房觀測站就有每日人次可以看阿
只是沒有公布累計人次罷了
我想一定有這數字
至於為何不公布
媒體不報導
我認為是
1.有點畫蛇添足
各位自己去把每日票房除以當日人次
就能得知絕大部分的電影
平均票價是245元上下
至於為何會這麼低
昨天那篇票房怎麼算的文就有討論了
就算是有特殊廳加持的大片
平均票價大概也只會被拉高到265元左右
相差20元而已
也就是台灣各地的電影票價其實差別不大
各位其實把總票房除以245
好萊塢有特殊廳的大片除以265
就能得到大概的動員人次了
兩者是高度正相關的
不會像上面這篇舉例的那樣
動員人次比較票房卻比較低
如果真有這樣的電影
大概也就是海角七號
不過一來當年中南部電影院偷票房很誇張
加上當時票房還沒透明化、數據統計沒有規範
海角七號票房應該是被低估了
真實的票房應該有6億甚至7億
2.統計人次其實很難看
我說的難看是指數字本身
以鬼家人來說3.6億數字看起來很大
你把它除以245換算人次
也才大約147萬人次
各位假如是媒體記者
3.6億跟147萬這兩個數字你們會想拿哪一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