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址:
https://www.toy-people.com/?p=81396
《閃電俠》開片票房比賠錢的《黑亞當》還低!《元素方城市》創皮克斯史上最低首週票
房
耗資超過兩億美元製作、事前炒足佳評如潮熱度的 DC 電影《閃電俠》(The Flash)終
於在上週正式於各國陸續公映,然而儘管華納兄弟卯足了全力宣傳造勢,《閃電俠》北美
首週的開片成績依舊不如預期,僅進帳約 5500 萬美元,低於原先預估的七至八千萬美元
,算上週一的票房的話,總共也僅 6400 萬美元左右,這對於一部造價昂貴的商業大片來
說,絕非喜訊。
DC 近來的票房均不怎理想,同樣耗資近兩億美元製作的《黑亞當》(Black Adam)首週
只賣出 6700 萬美元,最終全球則收在 3.93 億美元,扣除製作成本和行銷成本,《黑亞
當》普遍被認定是賠錢的片子。今年三月上映的《沙贊!眾神之怒》(Shazam!Fury of
the Gods)成本雖相對較低,預算不到 1.3 億美元,但北美首週僅開出 3011 萬美元依
然頗慘澹,最終北美的總票房甚至僅有 5700 萬美元,全球則只賺進 1.33 億美元,與首
集北美 1.4 億美元、全球 3.67 億美元的成績相比,等同砍半。
《閃電俠》海外的首週票房約進帳 7500 萬美元,算上北美的首週開盤,頂多只有 1.3
億美元。由於《閃電俠》北美首週成績與《黑亞當》相近,甚至還更低,《閃電俠》很可
能也會成為近期另一部造成財務虧損的 DC 電影。
上週另一遭遇重挫的高預算電影則是皮克斯的《元素方城市》(Elemental),該片同樣
花費高達兩億美元製作,但開盤成績更慘,北美首週僅進帳 2950 萬美元,這是皮克斯繼
他們的首部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後 28 年來最低的開片票房,當年《
玩具總動員》首週約 2910 萬美元,如果計入通膨的話,《元素方城市》還賣得更差。海
外方面,《元素方城市》則進帳 1500 萬美元,加總起來共 4450 萬美元。
《閃電俠》票房表現疲軟的原因,一般被歸咎於男主角伊薩米勒(Ezra Miller)的醜聞
降低了大眾的觀看意願,而 DC 宇宙近期的人事異動和重啟計劃所造成的部份粉絲反彈,
可能也是目標族群不想進場支持的原因。《元素方城市》和《閃電俠》一樣口碑都不俗,
但皮克斯近年的電影多半是與 Disney+ 同步發行,即使首輪發行是院線獨家,也很快就
在 Disney+ 上架了,長期下來,這可能已經大大澆熄觀眾想要在第一時間前往戲院購票
的忠誠度。
============================================================================
閃電俠我不是很想聊,
因為真的沒什麼好聊了,
其實整個DCEU都在數日子,等死透的那一天了,
真的已經沒有什麼好聊的了。
元素方城市這部的超大型失敗我倒是非常有興趣,
如果有在關注皮克斯的話就會發現,
皮克斯打從首席創意官約翰拉薩特因為身陷MeToo風暴被搞下台以後就每況愈下,
除了皮克斯的作品越來越千篇一律之外,
很明顯迪士尼也在搞皮克斯。
事到如今我們無法得知拉薩特的下台是否有除了性騷擾行為之外的其他因素,
例如迪士尼高層很想鬥走他很久了之類的,
不過看起來除了皮克斯的彼特達克特自己不爭氣之外,
疫情期間迪士尼有一次非常像是想放生皮克斯的政策:
把當時皮克斯製作的大片通通同步放上D+串流。
除了二分之一的魔法,上映僅2周就上D+,
其他之後的作品,例如露卡的夏天、靈魂急轉彎、青春養成記都是這種同步上映模式,
而大家都知道,當你有免費的可以爽爽看(雖然你還是要訂閱D+但不看白不看),
絕大部分看戲院的人就會在家裡看,疫情期間更是如此。
簡單說,就是把皮克斯當成疫情期間,D+平台的大型動畫內容的供應源。
是直到去年的巴斯光年才開始恢復院線經營模式。
所以達克特在那邊靠北觀眾習慣在D+看皮克斯動畫,已經養成這個消費習慣了,
雖然讓人覺他只是在找藉口,
但是其實他說的也有三分道理。
所以皮克斯何去何從呢?
我個人覺得,皮克斯現在所有的失敗都是迪士尼高層樂見的,
這部的行銷少得可憐,很明顯不符合好萊塢大片的行銷水準。
我們以去年同為皮克斯的"巴斯光年"為例,
這部片跟元素方程式一樣,
看起來行銷都不是很強勁,也沒有各種公關稿或吹文在那邊托市,
但是根據Deadline公布的數據,
巴斯光年的行銷費用高達$110M,也就是1.1億美金。(製作費2億,所以是55%)
所以我合理懷疑,
這部"帳面上"的行銷數字也是很高,
以這部的製作費2億來計算,
可以推估這部的行銷數字應該也是1億左右,
但是目前規模跟行銷態勢完全和這個數字不成比例。
所以我合理懷疑,
有沒有可能,有人把皮克斯當替罪羊,
把應該用於這部的行銷費用挪用到其他電影的行銷費用去衝他們的票房了??
比方說,拿去給某"華特迪士尼工作室"的計畫去做不合比例,鋪天蓋地的行銷,
再放任這部電影自生自滅??
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多事情都解釋得通了,
只要華特迪士尼工作室的電影票房不會太難看,
而這部皮克斯的電影又大暴死,
已經因為巴斯光年的失敗,炒了75個皮克斯員工(包含皮克斯高層)的迪士尼,
就有大把理由以瘦身精簡跟止損止血的名義,
把皮克斯工作室併入華特迪士尼工作室,
讓迪士尼的大製作動畫部門合併,
順便把拉薩特與達克特的舊部都清走。
如果上面太迂迴了我就說得直接一點:
迪士尼不只實質上,名義上也要吞掉皮克斯,從皮到骨吃乾抹淨,
灰飛煙滅,渣都不留。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我覺得是有這種可能的,
至少客觀發展可以看得到這些跡象,
很可能今年明年,我們就會看到更能印證我這個猜測的發展了。
迪士尼之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
越來越好看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