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俠(在台灣)的成功,
很大的原因是口碑+大家對伊薩不熟,
就算伊薩在美國幹了那麼多有的沒有的事情,
對台灣人而言,天高皇帝遠,
但口碑是實在的,伊薩的演技真的沒話說。
而且,閃電俠難得的說了一個好故事,
不是「又再次拯救了世界」的老梗,
而是為了挽回自己的母親,並在已經玩爛的多元宇宙中發現自己犯的錯。
這是一部難得會反省自己的電影,
很多跨越時空的電影,特別是超英電影,
還是偏向拯救世界的大戲,
但閃電俠藉由混亂的時間空間以及彩蛋,
反省自己不該任意改變時間的錯,
是一部誠實的好電影。
很可惜,
最應該反省自己的應該是華納高層,
偏偏目前看不出他們有哪一點在反省,
預告片還是在誘導大家這是一部氣勢磅礡(沒有亨利超人喔)的超英片。
那就死好。
明明這是一部包裹超英背景,骨子裡是一個優秀劇情片的電影,
就這樣被一搞再搞,
我很認同帥狗的分析,片尾為了彩蛋而改結局是很糟糕的,
為了讓喬治克隆尼登場,
硬是讓貝瑞經過了那麼悲慘的教訓還是偷移動了番茄罐,
真的,太破格了。
動畫中的閃點,貝瑞最後什麼都沒做,完全恢復了原狀(扣除逆閃來亂),
高層介入劇情這沒啥奇怪的,大家都一樣,
但是讓結尾這麼破格的介入,為了彩蛋而搗亂,
華納,一路死好。
藉由台灣票房大賣,讓我譙一下該死的華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