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統計方法 算錢已經是最少偏差的了 變因只有平均票價 你如果算觀影人次 會有很多方法操縱數字 讓數字看起來非常好看 例如公關票 例如聯名活動的優惠票贈票 套票 也可以用衝高包場(事實上入席率很低)數來來粉飾歡迎度 指標性很低 例如南韓就算人次 最近才出現電影衝票 嚴重影響統計真實度的弊案日本則是一堆套票 預售票 優惠票是打低票價的 事實上日本還是有公布票房數字以維持指標性其實算票房要比古今也不難 各年度通膨數字都在那裏歐美的數字還精準到提供每年的平均票價數據 簡單除法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比較 如果走人次統計 資料偏差反更嚴重 更好灌水 更難做古今比較除了閃電俠買一送一的例子 還有另一個例子: 印第安納瓊斯5 在美國目前還沒上映 合作的Applebee餐廳已經跟迪士尼推出 在餐廳消費滿35元送印地5電影票1張的活動了 如果活動以Applebee跟迪士尼50/50負擔成本來算 多送一張就是多用迪士尼的行銷成本去給付一張電影票(因為院線通路跟發行商需要抽成)如果單算人次 印地5人氣好旺因為有一堆家庭餐廳消費者的免錢票 但是如果看票房與虧盈 變成大虧特虧你覺得看免錢的不拿白不拿的人次 跟單純看票房高低來判斷消費者喜好 哪個更有指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