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學會這樣來分析問題:
一個人,做一件事,他的最高目標應該是什麼?
比如中國的文化產業,它的最高目標就是不要踩到黨的紅線,其他的商業利益、藝術價值
、娛樂價值……都成了次要目標。當次要目標與最高目標衝突時,次要目標當然會被犧牲
,文化產業理所當然的就繁榮不起來。
比如好萊塢,它的最高目標是拍出“好”的電影嗎?不是。它的最高目標是賺錢,而要從
觀眾口袋中賺錢,就要拍出足夠多觀眾喜歡的電影,“好”與“壞”是主觀的,只要有足
夠多觀眾喜歡,在這些觀眾眼中就是好的作品。
而當好萊塢把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凌駕於“賺錢”這個目標時,它的商業價值當然就會被
妥協,這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
有人會說,如果一切以金錢為最高目標,難道不會太庸俗了嗎?
現代社會是高度分工的,商業就該做商業的事,其他的事有其他的人去做。
拍電影歸根結底是商業行為,高投入的商業電影的最高目標毫無疑問應該是賺錢,不需要
扭扭捏捏羞於承認。這不是說其他目標就完全不重要,而是因為如果電影這個行業在商業
上無法自我存續,那其他目標完全就是空中樓閣。電影的娛樂性、藝術性、歷史價值、道
德教化……等等,都是在電影這個行業能存續發展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結果。
理想的狀況是,當社會大眾的大多數都支持、認同政治正確的時候,好萊塢為了滿足觀眾
的需求自然會生產符合政治正確的作品,我個人是支持政治正確的,但我同樣認為只有自
下而上的社會運動才是穩固的、可持續的,而自上而下的強迫性的、教化式的行為只會得
到反效果。
魏德聖的最高目標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個人成就感與宣揚民族主義、構建國族認同這種意
識形態的混合體。無論何者,他都沒有把賺錢作為最高目標,沒有把講好一個故事,拍出
一部觀眾喜歡的電影作為最高目標。那麽他在商業上,甚至藝術上的失敗當然就是可以預
期的。
意識形態這種東西,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端看各自的立場為何,而灌輸意識形態這種事
,最好留給基礎教育去做,因為基礎教育不需要商業回報就能夠持續,灌輸意識形態本來
就是基礎教育的主要目標。
高等教育都不行,比如建一座台灣價值大學,也不會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