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大賣上映前就大致上猜到,但電影很妙的在宣傳上出現
片商 vs 導演+演員不同步的狀況,因為實際上電影滿多直接
說教解說的狀況。
片商:芭比不是一部女性主義片,是家庭片
導演演員:芭比是一部探討女性社會自我定位的新女性片
實際上映後是後者
片商的不安其實可以理解,最近美國中間與保守派的反撲滿明顯的,
百威啤酒到今天已經慘到掉至市占第四,各家大砍多元主管,所以
左派議題在投資方來說,是有被影響的。
但為何芭比明顯的說教卻可以被接受或是無視呢?
或許是芭比的說教其實還是落在第二波與三波女性主義,而不是第四波。
JK羅琳就是很明顯的第三波女性主義者,但在第四波支持者眼中
卻是被打成敵人。
回到芭比,因為第二波與第三波要討論的東西早就被討論到爛了,
就算電影中直接批判社會父權到有點膚淺的程度,但藉由芭比的包裝
還是可以讓人接受。如果今天芭比變成第四波說教,反彈或許會很大吧。
第四波女性主義的芭比會變成反女性化本身,酷兒芭比,變性肯之類的。
反對女性本身這個性別的存在那應該會很微妙。
不過芭比這樣的片子,家庭客回頭率應該不高,又或是像捍衛戰士這樣
靠情懷衝多刷的機率也較難,加上美國這邊的暑假要結束了,票房或許
要看次周跌幅才可以大致了解後續走勢,要複製馬力歐應該是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