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近期看完《尼羅河女兒》好奇它的製作年分
查閱完侯導年表,看到侯導還有即將發表的作品隔天
就出現侯導因病退休的消息
之前就略有所聞侯導生病
但沒有想到是無法在拍攝電影長片...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以為《尼羅河女兒》是侯孝賢(以下簡稱「侯導」)比《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更早
期作品,一查之下,原來是《悲情城市》的上一部作品。
原名《王家的紋章》這部日本少女漫畫在我小時候很有印象,是被盜版書商翻譯為「尼羅
河的女兒」,因為當時的日本漫畫好像都是盜版的?也算是蠻有趣的脈絡。而電影《尼羅
河女兒》挪用其名,並重新繪製以漫畫中「少女」概念與情懷作為敘事出發點。
《尼羅河女兒》擁有侯導標誌的形式感,長鏡頭、空景、寫實中寫意等等氣氛大於情節,
看完卻覺得深度上略顯不足(但也是不錯看)。不過裡頭描寫都市感很可能是最接近楊德
昌氣氛的侯孝賢電影,因為後續的《千禧曼波》、《最好的時光》(的最後一段)雖一樣
描寫都會中年輕男女情愛,卻已不是那樣的懷舊感。
會好奇《尼羅河女兒》相對是較少被提及的侯導早中期作品,看完後大概理解。例如後續
的《悲情城市》以家族成長興衰,隱然透露台灣大歷史下的個人命運;以及《尼羅河女兒
》之前那些較常被提及自傳性色彩濃厚作品,大多是台灣經歷著鄉村與都市之間變異,擅
長捕抓大時代環境下人事物變遷,故相較之下《尼羅河女兒》雖是離異家庭的背景,但本
質上是純粹的少女情懷,這樣的青春傷感,在年紀漸長之後,如此看來像是強說愁的憂鬱
泡泡。
也許是「中繼」之作《尼羅河女兒》帶到侯導中晚期作品更加著重的兄弟情義、江湖感(
微黑道)氛圍(註1)連結到後續的《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 如此的「江湖氣
味」同時又連結到侯導小時候對中國文化與武俠的嚮往(註1) 《海上花》除了張愛玲文
學改編,著重上海妓院社交場的明爭暗鬥,除了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想像,其實也與現代
(酒店文化)相去不遠。加上最近傳出侯導因病被迫提前退休消息,而同樣「再現」(註
2)中國古典文化《刺客聶隱娘》變成了最後一部作品,侯導作品歷程幾乎可以確定。
相較於楊德昌的《一一》透露了較為圓滿的人生態度。很可惜侯導在晚年好像少一部描寫
回顧自我生命境遇的作品。不過也許正如同他曾說他小時候不小心感受到了一種以電影方
式旁觀時間與空間的自我孤獨感(註2),就如同一直以來,所謂侯孝賢電影中的生活感
與時間感捕抓。那些也在《尼羅河女兒》中,光氣氛就很動人的畫面,如李天祿與主角年
幼妹妹的互動,在一個串接門外與餐桌的空間中,自然且旁觀的幾顆鏡頭,人去樓空而風
依舊緩緩吹動,一如侯導標誌性氣氛,化繁為簡的純粹,也已經是一種生命的註解。
(註1)
見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拍的HHH: Portrait of Hou Hsiao-Hsien紀錄片(相關
資源請自行搜尋)
(註2)
電影「再現」的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範圍
有興趣者可以參見筆者《刺客聶隱娘》觀後感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6.html
(註3)
同(註1)影片(約8:22處),以下複製維基百科文字:
侯孝賢提到,小時候在鳳山爬上芒果樹偷摘芒果,會在樹上吃完芒果才拿幾顆芒果離開。
他印象很深刻,在樹上吃芒果很明顯感受到時間跟空間,有一股很寂寞的感覺、心情,「
我想這跟後來能拍電影可能有很大的關連,就是你好像有一個角度突然停下來,感覺身處
的時間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