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
感受有點深,到今天持續在想著劇情內容
結合生活體悟的一些心得
雷文防雷資訊頁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與其說史諾"黑化",我覺得他比較代表普通大眾的路線
史諾的本性本來就不是以"善良"為設定
先列例子,後面我再說明
1.在一次學院講課的場景中
普林西(史諾的同學)譴責飢餓遊戲的存在合理性
學院院長海咖(權遊小惡魔飾)順勢建議讓遊戲走入歷史
結果主角史諾馬上岔話打斷,並向戈爾博士提出炒作飢餓遊戲流量的建議
出發點是為了讓遊戲續存,好讓他可以藉此爭取獎學金
2.競賽的夜間,普林西闖進飢餓遊戲現場悼念同貢品時
史諾其實不怎麼想自身犯難進去營救
最後是戈爾博士向史諾提出會向高層(普林西爸爸)美言
幫史諾爭取個人利益
史諾才決定走入現場
3.史諾流放當兵後還是心念都城生活
並以都城"有秩序"作為形容
實際上這個秩序只是將他所屬群體的利益最大化的秩序
那裏的秩序是靠著其他階層族群的血汗維持
說明
不是要強調史諾有多麼不善良
而是人物初始設定就是把他設定成"一般人",而不是"好人"
他甚至明顯是個兩面投機者(在其他同學面前說他只是表面跟普林西要好)
他見過戰爭的殘酷
最重要的是
他需要在社會上競爭、他需要賺錢幫家裡繳房租
這就是社會上的一般人,需要見人說人話
(甚至當個穩定上班族也不足以完整改變他家的環境,所以他需要力爭上游)
回到上述的第一個場景
那時看到那個橋段真的他X的超級有現實既視感 帶入感
我曾經在政府中央機關工作過幾年
工作環境是"揣摩上意"、迎合拍馬屁文化相當嚴重的地方
看過數次
上層下達、研擬一些專案及決策
第一線執行人、中階幹部們多數皆清楚其中窒礙難行及不切實際之處
會對機構整體造成無謂負擔及衝突,或會耗費超巨額資金(千萬、億的等級)
本來有機會再商議是否適可而止
結果有些職員為求表現、計功計獎升官
他們選擇順著長官的意、迎合、"先射箭再畫靶"
推動辦理,幫助長官討好他的長官
而這些當初促成專案執行的人
等到當年度計到獎點後或升遷後
再想辦法把創出來的棘手專案交接給狀況外、天真無知的學弟妹
因為他們清楚早晚會想辦法把專案甩推託交接掉,所以他們敢於促成這個專案
(這些專案也讓這些人升官,專案也確實是曇花一現、後續只能作假資料包裝
在後面幾年也搞得後進人員相當痛苦,做不下去離職也不在少數)
回到電影劇情
為什麼史諾會希望飢餓遊戲存續?
因為他可以藉此爭取獎學金,最最最重要的是"他只需要當一屆的導師"
後續拍拍屁股走人即可
如果這個"導師"職位要擔任個20、30年到65歲退休
以史諾這個初始設定普通人的個性
絕對也很難認受這麼多性命要在自己手上消亡
史諾象徵的是一般人走的社會路線 見風轉舵、個人利益至上
比較接近現實中汲汲營營尋求走入權力、決策圈層的一群
他的同學普林西象徵的就是中產階級以上的理想主義族群
這類人成長在中產階級家庭,受良好教育且具修養,滿懷正義及理想
不競爭不求升官也能舒服過日子,不像史諾需要去競爭
積極以自身投入實現理想,就會像劇情中的普林西
普林西讓我想起在歷史中為理想投入社會運動的學生、年輕人
夙夜匪懈為弱勢發聲、默默無名不求登版面留名
但最終回過頭
發現自己在意的社會議題,只是被政黨勢力利用作為打擊對手的工具
且你親近的戰友夥伴當中,有人只是想藉此獲得政治職位及利益
在電影中就如同第三階段
普林西被史諾利用、舉報,作為史諾向上邀功的工具
發現自己是"被身邊的人利用"、"被身邊的人所害"
整部電影,當史諾和露西葛蕾私奔走入原野叢林後
伴隨兩人的相互猜忌
那時才真正有進入"飢餓遊戲"的感覺
史諾和普林西的同班同學們也代表著各類不同的人
包含出身於權貴、天生鄙視其他族群的傲慢人士
喜愛挑撥是非、批鬥新人、挑釁欺負人的女性(被割喉的同學)
汲汲營營在長輩面前求表現的模範生(被蛇咬的同學)
查了一下
飢餓遊戲小說史於2008年
《鳴鳥與游蛇之歌》小說則是撰於2020年
這系列的推出其實相當符合國際、社會環境的時空背景變動
10至15年前,國際及台灣社會運動蓬勃,非營利非政府組織活躍追求公理與正義
飢餓遊戲這樣的文學出現,體現當時的社會情境
10多年過後
當初的街頭抗爭者
有人走入了政府決策圈(史諾) 換了位置,變成高層的利益共同體一員
有人在歷史洪流中默默犧牲消失(普林西)
也正是在這幾年推出《鳴鳥與游蛇之歌》這個前傳
很感謝這系列電影
本身朋友比較少
且每個人職場上、社會上的生活經驗很難讓他人完整理解
即便在我前述所講述的環境中,多數人也是人云亦云不會自覺正在做什麼
能跟文學、電影能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
算是有滿足感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