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電影營造的很有年代感
很有自己回到阿嬤家的感覺
不斷下雨的街道、舊舊的傢俱、箱型的電視、路邊的攤車、小吃店的阿伯、道地的台語
真的把觀影者帶到舊時代的台灣
雖然設定在舊時代
但是貧富、強弱、善惡的議題也在2023適用
版上有人覺得這部故事單調議題簡單
但我反而覺得少數國片讓我覺得沒什麼多餘的地方
推進的讓我不太想去上廁所
雖然一直是在問同一個命題
但是可以從廖界跟謝老闆的對話觀察兩人的價值觀不停的變動
廖界跟謝老闆持續影響著彼此
謝老闆嘴上提倡乾我屁事、共情的人都是失敗者
實際上卻共情了跟自己很像的廖界、還有失去兒子的缺憾
最後要不是廖泰來讓給李家,可能就真的賣給廖家了,滿嘴「乾我屁事」的人,卻很重視
跟小男孩廖界的承諾
廖界看似要一路黑化,變成冷血無情的小謝老闆,但最後謝老闆錯了、觀影的我也錯了,
他不認為自己跟謝老闆一樣,他只是想要一間房子而已,他還只是個孩子
他可能還是沒有他老爸這麼善良,但他終究跟謝老闆不一樣
最後一幕廖界也走出了自己的樣子,保留了老爸的善良跟共情,但是謝老闆的教誨對他也
同樣受用
而觀影的當下也會不斷的去省思這個題目
「共情的人是不是弱的人、失敗的人」
有人覺得電影最後沒有給出命題的答案
但我覺得長大的廖界就是答案
這個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
他既不是廖泰來、也不是謝老闆
他就是廖界
就像不斷強調無情的謝老闆
還是也有他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