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曾經上映過
看似純樸風格,蘊含了挺有趣的且十分當代的議題
OTT平台有些可以觀看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https://reurl.cc/E4613v (刊登於部落格的含圖說原文)
雖中文片名《愛在滿格時》會讓人先入為主,看似與愛為名的溫情攻勢(說「販賣溫情」
太誇張),的確也是在電影故事中主角因父親病危從都市返回原鄉草原,父親死後認識了
一位沒有父親的小男孩建立了亦父亦友的情感,如此「親情置換」的準確結構。
但個人覺得很有趣的是,本片的喜劇類型,之前看了一些蒙古或比較偏遠地區的電影都是
描述情感與傳統,安靜調性居多,《愛在滿格時》裡頭兩個像是勞萊與哈台,成事不足敗
事有餘的兩人組確實成功達成喜感擔當。
不過比較想說的,從電影第一個鏡頭,因為草原地處偏遠手機收不到訊號,需要站在馬的
上面,並拿著類似趕羊群的棍子綁著手機撐高才有訊號,故且不論靈感是不是來自於《寄
生上流》開場也是在尋找手機訊號,同時交代了居住地下空間的敘事方式,但確實是一個
把所有議題交織的精彩破題。
除了是因為父親病危要打電話給在都市的兒子,但主角因為私人情感問題,接到家裡來電
敷衍了事(如同自已接到媽媽打來往往也是如此);二是藉由手機訊號呈現當代蒙古奇特
的現代性現象,作為一個草原遊牧民族必備的馬,與全球面臨文明化的處境,馬與畜牧工
具變成了墊高手機尋找訊號的另一種挪用的工具,會讓人思考藉由電影用有點滑稽的方式
呈現工具的功用性,在於文明化造成的落差,以至於運用方式的不同。
在此文明並不是等同於「進步」的,而是選擇了文明,就必然有所遺失的,如同後來搭建
「訊號塔」(又是一個高明的象徵性幽默),其實就只是讓附近居民可以不用奇怪的方式
墊高,直接爬到塔上就有訊號講電話。而電影又呈現當小男孩在草原很悠閒的氣氛,打給
在都市打工的媽媽,媽媽也如同一開始的主角很不耐煩。但試想一個狀況,如果在都市打
工很忙,接到家裡電話,一般人也真的就如同小男孩媽媽很急忙的回應。但電影高明的是
,因為電影呈現草原緩慢的步調會產生氣氛的幻覺,其實小男孩子代表的就是依循傳統,
以當代的蒙古來說變成是遠離俗世的禁慾式蒙古,而媽媽的隱喻正是帶著有點悲觀意味的
提問:是不是以前成吉思汗的生活方式會逐漸被拋棄掉。
電影的視角並非完全頌揚傳統,並非有些電影或紀錄片描述傳統已快不復存在的口吻帶有
懷舊的「情緒勒索」,而是用了幾個段落令人印象深刻的「落差」。一如回家鄉的主角因
為穿著現代襯衫,第一次遇到小男孩被笑是「城市俗」(鄉巴佬的都市版),就已經是描
述這樣落差的精彩起頭;又如小男孩一次在夜裡 問主角說在都市做什麼?主角說:五星
級餐廳主廚。小男孩回說,才五顆星而已啊。對話結束時電影畫面向上拍攝著草原上空的
滿天星星。
電影以一種傳統的「大智慧」,看待當代走向現代化的蒙古,讓人想到海德格的「既遮蔽
又開顯」這句話,也如此適切的對於當代文明工具化的反思。
好比精彩的結尾,主角因為要把父親留下的一大片草原除草(遊牧民族的乾稻草可以拿來
作為生活他用,不像是現代人把它視為無用),主角除草完才能離開,回到都市。母親不
在身邊,卻要在草原陪伴阿公阿嬤的寂寞小男孩倒是藉由人工除草的耗時,可以暫時與主
角這個好朋友相處。但萬萬沒想到,因為後來校長(一位打扮都市俗的意見領袖,也是蠻
搞笑的角色)買了割草農車,就指派那兩位搞笑擔當快速地把一大片的原野的草都除好了
。如此效率,在現代農業實屬正常的節省時間與精力,但電影同時巧妙地,逆反功能性的
暗示著主角即將離開小男孩而去的傷感。
就如同電影有一段小男孩意外被主角發現他看不懂菜單,結果是因為不識字,然後被主角
調皮開玩笑,小男孩生氣把路邊攤帳篷弄垮跑走…,這段除了劇情上轉折,會想到識字者
是不是只是一種在文明都市的我們習以為常,卻對從小在草原長大素樸小男孩造成極大壓
力、極大夢魘。
海德格說的「真理是既遮蔽又開顯。」在電影可能的意思是,我們(藉由文字)看懂了,
但同時也更盲目了(自動的文字性思考)。《愛在滿格時》提醒著現代化、工具性的效益
,與蒙古的傳統方式之間,當我們因為科技發展獲得更多的時間,更加的方便,是不是同
時失去了我們不知道,某種未明的感受與意識,也許珍貴,也許無用,但會不會其實更有
趣?如此《愛在滿格時》在並沒有什麼太明確答案的鬆散感中,從當代的蒙古,乃至於全
球已瀕臨全面現代化,甚至即將AI化的不可逆給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