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2024台北文學季‧閱影展以西語藝術為主題,不但選取與逝世10週年的諾貝爾文學家馬奎
斯
有關的電影,也收錄與電影大師布紐爾有關的作品。從文學的魔幻寫實,到電影的超現實
,深入探索不同藝術形式的美。
電影劇情縈繞著死亡、鬼魂與神祕感,連結著卡葉爾、布紐爾與哥雅。當卡葉爾於2021年
2月離去,《再見哥雅:卡葉爾與布紐爾的最後巡禮》既是他的最後旅程,更是他對哥雅
、布紐爾的雙重致敬。
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旅程中,曾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知名編劇尚‧克勞德‧卡葉爾(
Jean-Claude Carri鋨e)回到西班牙,向觀眾講述他終其一生最愛慕的一代畫家哥雅(
Francisco de Goya)。
如同作家馬勒侯(AndrMalraux)所描述,哥雅「既是最後一位古典畫家,也是第一位
現代畫家」。導演荷西路易羅佩茲里內(Jose Luis Lopez-Linares)與這位創作無數經
典的奧斯卡編劇卡葉爾,邀請我們一同進入人類天才的旅程。
雖說本片是以卡葉爾人生最後一次旅程,前往西班牙與崇敬的導演布紐爾與喜愛的畫家哥
雅之作品道別的紀錄片,但導演並非流水帳式地記錄下旅行期間發生的事,而是讓卡葉爾
自己與眾多學者從藝術的不同面向與角度討論哥雅的作品。身為18至19世紀的畫家,哥雅
的創作媒介自然以教堂的濕壁畫與油畫為主,但電影也特別提到哥雅對版畫的鑽研。柔和
的油畫筆觸與剛硬的版畫線條對比,呈現出哥雅多變的畫風。
一般認為他是浪漫主義畫派,但由於他豐富多樣的作畫題材與奇異的風格,早期偏向巴洛
克式,後期則類似表現主義。片中卡葉爾提到自己最佩服哥雅的是他面對「孤獨」的態度
,哥雅承襲的巴洛克畫家祖巴蘭有不少同期,受到哥雅啟發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與印象
派,如畢卡索與馬奈等人,也都有很多同時期的畫家,但哥雅卻是一個人孤獨地畫著,也
可能是這樣,他才會成為如此多產的創作者。
片中包含卡葉爾訴說摯友布紐爾與哥雅如何相像,兩人同為亞拉岡人,而布紐爾生前養過
一隻與哥雅的畫一模一樣的狗狗,兩人也都在80出頭的年紀與世長辭。布紐爾擅長以超現
實主義的手法拍攝電影,他本人甚至與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是好友。對於同時景仰兩人的
卡葉爾來說,這些不同的藝術流派與形式,都讓他覺得自己與他們更加接近。卡葉爾成長
的家與哥雅出生的房子也長的一模一樣,或許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藝術並非偶然。
除了藝術的媒材與創作之外,《再見哥雅:卡葉爾與布紐爾的最後巡禮》也從哥雅的代表
作與14幅「黑色繪畫」系列著手,帶領觀眾更認識這位傳奇畫家。哥雅身為宮廷畫師,理
應成天為皇宮貴族作畫,但他卻樂於且善於觀察市井小民的生活,並用畫筆記錄下世上另
一個面向的風景。他也勇於用藝術挑戰當時的社會氛圍,當時的西班牙是宗教法規嚴謹的
國家,所以鮮少有裸女作品,但哥雅的代表作之一或之二為《裸體的馬哈》與《著衣的馬
哈》。當時作畫前者完成後,引發輿論不滿,但哥雅拒絕修改原畫,而是重畫一幅表情與
姿態都一模一樣的著衣版,這兩幅畫作也是本片裡卡葉爾要結束這趟旅程時,在普拉多博
物館道別的作品。
黑色繪畫則以疾病、戰爭與死亡為主,紀錄片裡說明哥雅把這些畫作擺放在自己家裡,後
人發現時都很難想像他是如何將如此黑暗的一面放在自己的世界,而將日常生活的美好注
入到供世人欣賞的作品裡。包括藝術史研究仍有歧見的《戰禍》、受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
入侵西班牙影響的戰爭主題《1808年5月3日的槍殺》,片中也提到這幅畫作裡同時呈現出
「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畫面非常衝擊的《農神吞噬其子》,作品裡直接呈現出遭啃
食無頭的人體,都與哥雅過去和諧溫暖的用色大相逕庭。
卡葉爾在片中也說,哥雅可能看過卡拉瓦喬的畫作,因此作品中出現類似於卡拉瓦喬《砍
下荷羅孚尼頭顱的猶滴》裡女人砍下男人頭顱的畫面。但畢竟哥雅師承的祖巴蘭也擅長使
用明暗對照法與暗色調主義,同時被稱為西班牙的卡拉瓦喬,所以究竟哥雅的黑暗畫風是
受戰爭啟發,還是受誰影響,不得而知,但肯定為他本就多變的畫風增添一點悲劇性的黑
暗色彩。
電影也特別解釋哥雅的一夜失聰,包括當天的情況與後續對他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這也
與哥雅喜歡在畫作中藏入各式符碼有關,不論是耳朵掛著大鎖的人,還是他為自己在世人
眼中的曖昧對象「阿爾瓦公爵夫人」所畫的肖像裡,公爵夫人的右手比出代表「哥雅」的
手語「G」,都讓藝術史學者與研究哥雅畫作的藝術家感到有趣。本片透過攝影機,帶觀
眾直擊普拉多博物館裡超過千件的哥雅作品,不管是喜歡哥雅或藝術的影迷,甚至只是藝
術與人文課程的單元,《再見哥雅:卡葉爾與布紐爾的最後巡禮》都是一部兼具美學與知
性的感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