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MTH5566 (苗栗耀揚)》之銘言:
: 韓國選擇了娛樂
: 從此一飛沖天
: 台灣卻選擇了台積電
: 台積電跟我沒有關係
: 讓魏導覺得很無力
: 心得:也算是台灣的悲哀吧
: https://youtube.com/shorts/7bzlpNO_LDI?si=pvIXFACktxceUc9F
回到酷的夢原先問的問題:「台灣的電影為什麼在國外比較不紅?」
其實答案很簡單:「台灣的電影在國外不紅很正常。」
電影產業是分工細緻的工業,而且成本高、風險大。電影能否作為文化輸出商品,最終還
是取決國家的綜合實力與人口基數。綜合實力強,擁有最先端的技術,輸出的門檻就低;
人口基數大,就意味著可以投入更多成本,有條件製作出精美的商品,並擴散到海外。
雖然我對台灣電影也是常常有恨鐵不成鋼之憾,但從現實條件來看,台灣能夠做到曾經一
度引領風騷,出現像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國際知名的大導演,已經很不容易了。
現在我們能在院線上看到的海外電影,幾乎都來自傳統強國。美國不用說,好萊塢電影是
世界霸主,剩下的就是日本、英國、法國。同樣也是大國的德國、印度、俄羅斯甚至是中
國電影,到了台灣就已經是小眾市場了。唯二不全然符合上述兩個要件,但其生產電影又
能在海外受到歡迎的突變種,就是香港跟韓國。
香港電影業發達是有其天時地利的機運,首先是當時上海那批全中國最優秀的電影從業者
,因為戰亂之故逃到香港,讓香港開局就有好的人才庫;加上當時中國亂、台灣跟韓國還
在威權統治時期,創作不如香港那樣自由;日本向來著重國內市場,並未積極向海外推廣
,這就讓香港有了崛起之機,吃到整個華語圈的龐大市場。
至於韓國,就如同魏導所述,是傾國家之力打造文化產業,加上韓國經濟主要構成來自財
閥,資本更集中更雄厚,有本錢玩;而且韓國也算得上是強國。
然而香港跟韓國電影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仰賴海外市場。香港人口700萬,韓國人口5000
萬,光靠本地人口而言是很難撐起有競爭力的電影產業,但是這樣的仰賴是脆弱且敏感的
,只要外面局勢稍有變化,原本的榮景馬上就會崩塌,香港已經示範過了一次。
韓國人口雖與英、法相當,但要考量到文化與語言的擴散性,全世界以英語跟法語為主要
語言的人口數量,比韓國多非常多。
同時,電影產業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都很羨慕韓國,但是以韓國電影最暢旺的2016
年來看,當年產出373部電影,但是有在台灣上院線的只有17部,真正稱得上有知名度的,
大概只有《屍速列車》、《哭聲》跟《下女的誘惑》吧!其中更只有《屍速列車》在台灣
賣了3億台幣票房。
而且疫情之後電影市場劇變,又有串流平台的競爭,去年韓國產出電影只剩126部,韓國電
影也即將遇到過去香港碰到的問題。
就電影市場而言,台灣是被高手圍繞著啊!周邊國家都強得跟鬼一樣,這種情況下還可以
逆輸出劉以豪跟許光漢,已經實屬難得。
以台灣去年最賣座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3.64億票房來看,假設全靠本國市
場,去掉戲院分潤跟行銷預算,就算你是天公囝仔,製作成本頂多就是1億;如果要向海
外市場拓展,但又資源有限,那就是要觸動人類不分國界的共同情感,要嘛純愛、要嘛恐
怖;如果劍走偏鋒,色情也不是不能考慮。
為什麼版友們會對魏導的《台灣三部曲》會有很多爭論?因為《台灣三部曲》就是得用必
須吃到海外市場的資本,製作只能引起國內市場共鳴的題材。是不是絕對死路一條?我也
不敢妄論,畢竟買樂透也是有機會中頭獎,機率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