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覺得,為什麼展覽不好看? /文:梁浩軒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10-13 11:05:56
你覺得,為什麼展覽不好看?
https://tinyurl.com/y4gx5tf3 文 / 梁浩軒 @ 梁浩軒 Ocean
今年提早讓團隊和自己放了年假,年假期間跟老同學見了面,聊到畢業後各自發展,同學
知道我在做展覽,就隨口冒出「 每次都被騙 」這話,再仔細問,他說:「 說真的,現
在不是一個人,有幾次去看展,一家子買了門票,晃不到20分鐘就出來,實在被騙怕了。
」同學已是兩個小孩的爸,說起話來仍是直來直往。
同學的反應引發我的好奇跟省思,不只是他,常看到網路上有人提到某些展覽很難看、或
者看了被騙,仔細去探究:什麼樣的展覽人人說讚,什麼樣的展覽叫做不好看? 越想越
發現箇中門道不少,也試著提出幾種可能跟大家分享,或許能說明:為什麼展覽會不好看

不好看原因 1:展場太空
展場為什麼太空?可能與授權 / 版權方限制有關。
我們從源頭說起。展覽的核心之一是展品,展品太少,往往就是最直覺讓觀眾連結到「
展覽不好看 」的原因。很多人會說,「 因為根本沒東西可看啊! 」問題是,為什麼展
品會這麼少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展覽版權方或授權方( 通常是博物館、藝術家基金會、品牌、出
版社、或者我們統稱為「 IP方 」),在提供素材或者展品時,給予了相關的限制。這些
限制,可能來自於對藝術品版權、品牌肖像、IP 角色、Guidebook、甚至授權金的考量;
當策展團隊可發揮的原始素材有限,可產出的展品當然也就連帶受到影響,如何在這樣的
情況下,符合觀眾進入展場的期待,往往是策展團隊極大的考驗。我們曾經多次在沒有展
品的情況下,進行策展,除了要研發展覽 Guidebook 外,還要透過分類、整理、轉化…
等,進而產出展品,這的確對策展團隊的心智體力都是一大課題。
不好看原因 2:展場太醜
展場為什麼很醜?可能與策展 /設計團隊有關。
「 很醜 」當然是主觀感受,但在這裡,或許可以泛指所有關於展覽的設計。好比說,從
空間設計、視覺規劃,使用的標準字匪夷所思,字體大小,或者更直接地覺得「 主視覺
不吸引人 」…等,這些原因,可能來自主辦方輕忽了「 設計 」的重要性。
一個展覽,從最開始的策展人 / 策展團隊介入規劃 ,直到執行過程中,視覺設計、燈光
設計、動畫製作、影像記錄、數位互動、文案 … 等,各個環節都需導入「 設計意識 」
,甚至是搭建廠商的品質與工法,都需環繞在「 美感 」上。在這個人人一台智慧手機的
時代,展場好看,參觀者看得心曠神怡,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不好看原因 3:展覽太沒誠意
展覽為什麼讓人感到沒誠意?可能與「 你 」 — — 更準確說,與你花的錢有關。
常聽到觀眾覺得門票太貴,或者進展場後發現「 CP值太低 」,不夠豐富、不夠「 有誠
意 」。但是,CP 值真的太低嗎?來簡單做個算數。
一張 280 元到 350 元不等的門票,是台灣一般展覽現場的定價。但這個定價扣除了銷售
通路的抽成,再加入優惠票、校園票等平均,一張 350 元的門票,實際真正到主辦單位
手上,可能剩下 180 元,也就是幾乎是一半的成本。想一想:用 180 元的成本,期待看
到 350 元的展場,成本結構的不平均,主辦方可以花費在內容製作上的荷包也跟著縮水
,其實是最根本的問題。有解決的方法嗎?有。但你願意付多少代價看一場展覽呢?
不好看原因 4:展覽品質不好
展覽為什麼品質難把控?令人意外的,或許與場地限制有關。
場地限制怎麼會與展覽品質有關?簡單來說,還是成本問題。一般人可能不一定知道,在
展覽幾個大項成本之中,除了製作費之外,最主要的花費,場地租賃也佔了其一。
台灣多數的展覽主辦單位沒有自己的「 主場 」,沒有自己的美術館、博物館、展演空間
,也就是說,每一次的特展,都是一次憑空而生、從零開始的搭建。光是基礎展牆都蓋完
,已經耗掉一半的預算,更遑論展品與設計乃至細節的建置與琢磨了。
不好看原因 5:展覽沒什麼好買的
不要懷疑,就是有不少人看展是為了收藏周邊。那為什麼商品不好買、不好看?可能與衍
生商品的來源與「 生命週期 」有關。
舉例:國際藝術大師與迪士尼的展覽相比,哪一個周邊商品多?多數人能立刻答對:絕對
是迪士尼。問題是,為什麼呢?
回到第一點 — 授權方及所謂的「 代理商 」:迪士尼擁有全球眾多代理商共同開發、累
積產品,甚至形成龐大產業鏈;相較國際藝術大師,往往由基金會或者獨家代理,偶爾一
次的來台展出,主辦方如擔心商品滯銷,又再降低了開發展覽限定商品的可能。
因為種種因素,台灣許多的特展商品,大部分並非由國外博物館方進口,而是由本地的商
品製造商擔任設計師,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很容易看到「 貼圖 」的周邊商品 — — 把
肖像直接貼在各種的民生用品上,直接銷售,當然不會被觀眾所接受( 如果藝術家還在
世,恐怕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大臉被做成各種馬克杯或小圓鏡… )。
上述粗略五點分析,或許無法全貌的點出展覽不好看的原因。相反地,台灣有非常多厲害
且可看性高的展覽,但站在消費者角度想:無論是票價、場地、還是其他因素,往往只要
看到一兩個劣質展覽,就能讓人失去之後購票入場的信心。建議下次看完展,不妨想一想
:展覽好看的原因是什麼,不好看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展覽順口溜:「 能知道、去得了、來得起、帶得走、不委屈 」
要構成一個好看的展覽,是需要經過非常多的「 精準設計 」而成。有個順口溜,算是簡
單的法則,我也常用這些來檢視部分展覽,以確保是否能達到所謂展覽的基本條件。
1. 能知道:展覽訊息要被知道,依照科技與時代的演變,你的展覽資訊要從簡單的傳播
中被看見,並且讓觀眾了解展覽內容是什麼。
2. 去得了:Location 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所以台灣展覽都會發生在文創園區,除
了文化園區有聚眾的指標性以外, 一日生活圈、交通便利、可停車、吃飯、電影院..等
,都是一種參考值。
3. 來得起:當然就是價錢問題,一場展覽的售價在台灣平均 280–350 元左右,是台灣
觀眾可以接受的合理範圍;相對於亞洲的特展市場而言,是非常划算的價格:日、韓,大
約新台幣 380–500 元,中國部分特展要到 600 元,新加坡、馬來西亞,大約 400 元左
右。
4. 帶得走:看完展覽,有兩種記憶要讓觀眾帶得走 — — 一種是影像的記憶,可以拍照
在目前趨勢中是不會遞減的。一種是商品的記憶,就是衍生性商品的提袋率高。
5. 不委屈:這是難題!如何讓觀眾看完一場展覽,不覺得「 委屈 」、「 早知道就不來
了 」,而是有意外驚喜,這就是考驗各主辦單位的誠意與功力了。
其實,展覽好不好看真的很主觀,在目前這種分眾的市場裡,不同的展覽服務不同的群眾
已是世界趨勢。2016 年辦《 單位展 》時,我邀請家人北上看展,家人們在展覽裡體驗
不同單位的樂趣。後來,老家的牆上也掛了一張我們全家福在單位展主視覺看板前的合照
。今年過年回家,看到家裡擺著那張全家福,又把我拉回當時的美好記憶。
說到底,怎麼樣才是一場好的展覽?我們身在每個當下,跟誰一起去了哪裡,而哪裡可以
成為我們美好的回憶。或者,比起各種技術與專業,在我心中,一起創造回憶的展覽,或
許才是好展覽的基本條件。
作者: D600dust (一世六百塵)   2020-10-13 11:30:00
寫在日記裡面不好嗎?
作者: gotojune (修養休養羞癢)   2020-12-05 06:45:00
我覺得不錯哦!
作者: toehold (熊)   2020-12-14 19:48:00
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