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0418台灣COVID-19確定病例統計(N=395)

作者: starmiao5566 (魔神阿)   2020-04-19 17:51:02
不知道要放摘要還是整理XD
台灣COVID-19確定病例統計(N=395)
https://i.imgur.com/tZloyGR.png
(CECC記者會截圖)
一、COVID-19 疫情監測趨勢(109/1/15-109/4/16 24:00)
https://i.imgur.com/2ZovNkM.jpg
(udn圖)
https://i.imgur.com/v5n6fHe.png
(CECC)(後面被擋住XD)
藍:從一月中開始把武漢肺炎訂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然後就有一些的通報定義。
黃:居家檢疫有症狀的要通報→進到法定傳染病通報定義裡→黃色併入藍色
綠:擴大篩檢→最高峰在清明連假結束後,連假後通報超過一萬件以上,
基本上沒有看到社區傳播的狀況。
二、持續不斷改變的通報、擴大篩檢定義
https://i.imgur.com/2NEThmC.png
(udn)
https://i.imgur.com/RFSuWyp.png
(CECC)
1/17專家小組開始把通報定義界定為武漢旅遊史、發燒和呼吸道症狀,
慢慢擴大到整個湖北省、旅遊警示區、廣東、浙江、河南等等,到啟動社區監測...
從過去到現在,通報定義持續不斷擴大,一直因應疫情需要改變。
三、COVID-19 發病日分布圖(N=395)
https://i.imgur.com/VhMLQ1T.png
(CECC)
在流行病學上更需要瞭解病人的發病日期。
#1→1/21確診,1/11發病
高峰→大量境外移入個案
四、確定病例特徵(N=395)
https://i.imgur.com/M7cTaXP.png
(CECC)
女性(53%)比男性(47%)略多一點。
年齡分布4-88歲,中位數33歲。
擔心容易有嚴重狀況的60歲以上病人,15%並沒有特別多。
境外移入340人,本土病例55人。
境外移入:美國(26%)最多,但歐洲加起來一起看的話會比美國高。
五、確定病例發病年齡層分布(N=395)
https://i.imgur.com/6bQd38P.png
(CECC)
20-29歲(133人)最多,主要原因為出國讀書就學。
60歲以上(59人)其次,可能是退休人員參加旅遊團後得到感染而回國。
六、確定病例分年齡層發生率(每百萬人口,N=395)
https://i.imgur.com/IVPWgSP.png
(CECC)
用每一個年齡層的百萬人口數來看的話,分布其實沒差太多。
七、確定病例嚴重度與預後分析(N=395,資料統計至4/17)
https://i.imgur.com/tkqSVPJ.png
(CECC)
WHO嚴重度分類
無併發症之輕症+無症狀感染者22人=278人,佔70.4%最多
輕微肺炎87人,22.0%
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30人,7.6%
先前說有12例在加護病房用呼吸器當中,今天(4/18)剩下11位。
預後
已解除隔離178人,45.1%
有一些解除隔離會多看一兩天再讓他出院,所以還沒有出院。
已出院160人,40.5%
住院中229人,58.0%
死亡6人,致死率1.5%
治癒的已經接近一半,最近的解隔離速度滿快的。
八、解除隔離天數與住院天數分析(資料統計至4/15)
https://i.imgur.com/FGkWX6q.png
(CECC)
3/31前解隔離39人,住院至解隔離天數範圍8-55天,中位數20天。
4/1-15解隔離116人,住院至解隔離天數範圍2-80天,中位數20天。
(80天那位就是金巴黎吧XD)
有些很快,有些確實拖很久,差不多都是20天左右。
九、前100例與後295例比較
https://i.imgur.com/Zn4I0q3.png
(CECC)
因為後面295例大部分是境外移入,平均年齡和中位數年齡(44→31)變得比較年輕,
症狀看起來也變得較輕微(輕症57%→75%)。
(完成追蹤至少30天看不太懂意思QQ)
十、無症狀感染者年齡層分布(N=22)
https://i.imgur.com/lAl6aGg.png
(CECC)
20-29歲最多,但60歲以上其次
陰轉時間(從檢驗陽性到變檢驗陰性)有些滿快,有些拖很久,範圍7-41天,
41天這位特例個案,一直無症狀,但時陰時陽的,
所以最後三採陰的時間達到41天。
中位數18天→無症狀帶原、帶病毒者需要相當時間,才可以變成真的陰轉。
十、擴大篩檢對象(醫療院所及照護機構工作人員)之篩檢結果(3/30-4/15)
https://i.imgur.com/yUC7WoE.png
(CECC)
先前提到高危險族群要不要用抗體去篩檢(普篩?),
擴大監測1852人都沒有找到任何一位帶有病毒,相信他們大概也不會有抗體。
直接檢測有沒有病毒可能是更直接的,避免他們帶著病毒對照顧的病人或住民造成威脅。
十一、紐約時報
https://i.imgur.com/0nfn5tl.png
(CECC)
紐約時報對亞洲台灣、香港、新加坡三個國家或地區的分析。
2月到3月上旬的時候,3個地方都只有個位數的個案數,
但3月中旬以後因為歐美的境外移入,3個地方都大量增加病例(黃色部分)。
香港境外移入造成一些本土的流行(藍色),
新加坡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的流行,甚至變成每天增加三位數,
台灣本土流行控制的非常好,獲得這篇報導的肯定。
https://i.imgur.com/P73nmJg.png
(CECC)(放大)
紐約時報用這樣的圖示,可以看到台灣過去的努力達到的成果。
十二、病毒排放時間、病毒量
https://i.imgur.com/6TWOVP5.png
(CECC)
前面的個案裡面,有一個個案他的病毒排放時間(PCR檢測時間)非常長久,
即使抗體出現以後,仍然繼續陽性的狀況。
(每日關懷:)
https://i.imgur.com/lfiWlcp.png
(CECC)
換算成病毒量,在不同的病毒基因檢測上面,
可以看到開始的時候都比較高量,到後來比較低量。
(每隔一格是10倍比例)
有些檢體會有時陰時陽的狀況。
在第10天檢測出已經開始有抗體出現,但PCR還是陽性。
這個病人病毒培養到18天還是陽性,一直到63天後,PCR核酸檢測才變成陰性。
用高度的警覺和處理方式處理這個病毒,避免造成任何社區的威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