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疾管署發表的論文的內容整理

作者: turtle1210 (笑鱉的那個人)   2020-05-06 22:40:49
發稿單位:JAMA Intern Medicine (期刊)
發稿時間:2020-05-01
撰 稿 者:Taiwan COVID-19 Outbreak Investigation Team
包括疾管署與台大研究人員在內的團隊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qdvlrg
還記得嗎?幾天前記者會上政府幫自己的論文打廣告。
我不是這領域的啦,但論文還算看得懂,然後發現板上
好像沒人發,就想簡單摘要幫自家人宣傳一下。
論文不知能貼否?好像能放新聞(因為記者會有廣告過,
當記者會延伸?),好像也可以放整理(論文本身剛好
是自家疫情整理)。啊如果不能貼就刪吧。
簡單來說,CDC拿了前100例確診個案,去追他們2761名
密切接觸者,然後看他們接觸的環境及時間點,看會不
會影響傳染機率。
接觸環境很好理解,研究裡分成四類:同住者、非同住
家庭成員、醫護機構、其他(朋友、同機乘客等)。
接觸時間點比較複雜,先看圖:
https://i.imgur.com/Aki1RyV.png
這裡每根長條都是一個接觸者,長度代表接觸時間,橫
軸數字當然就是時間點。但數字有正有負是什麼意思呢?
那代表帶原者發病後的第幾天,+5代表發病後第5日,-5
代表發病前5日。
所以從-5到+5的長條就代表,該接觸者跟帶原者在帶原
者發病前5天到發病第5天間有接觸。
啊上面那張圖有兩半,上半部都是確診(也就是接觸者
被傳染了),23人(1人因故剔除);下半部都是驗過陰
性(沒被傳染),2700多人。
好啦,現在來看最核心的結果吧:
https://i.imgur.com/KleOLby.png
頭暈的就看藍線就好,藍線代表接觸者中出現症狀的比
例。橫軸是「接觸起始日」,也就是剛剛長條的頭。你
們看左圖,如果是在帶原者發病第五天之前就開始接觸,
那感染率大概是1%,但沒有出現發病六天後才接觸然後
被感染的案例。
右圖是只看家庭(同住+不同住)接觸者,感染率跳到8%
左右但一樣沒有發病六天後開始接觸結果被感染的案例。
背景的長條是個案數,褐色是確診,綠色是接觸者人數。
所以為啥要研究這個?因為這代表發病一段期間後的傳
染率可能非常低。作者們相信發病前是有傳染力的,因
為有發現只在帶原者發病前接觸過他,結果還是被感染
的個案。
如果這被證實,那就代表若有必要(比方說醫療量能飽
和),那隔離可能不用隔離那麼久,輕症關幾天後放回
家居家隔離或自主管理之類的。
還有,如果傳染力主要在發病前期與未發病前,那入境
檢疫措施或許更加重要,因為這樣還沒出現症狀的人就
不會趴趴走。
我自己腦補個東西:這個啊,其實是可以拿來粗估R值的。
100個個案傳染給23個人,R值大概就是0.23。對比:歐
洲大流行區一般預估封城前是2到3,封城後是0.9。如果
用台灣整體數據來很粗糙地估計,那R=0.15~0.26,端看
你敦睦要不要放進來。
這真的差很多。研究團隊沒有提到R值但有提到家庭外感
染非常少的事實,論文有寫到:「雖然政府尚未實施社
交距離措施,但民眾卻已自發性減少社群互動。」
題外話,不知道有沒有鄉民能提供學界對這篇的評價?
推特上有學者說是很寶貴的資料,樣本數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