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5-29 11:19:11完整標題:COVID-19溯源:武毒所未發表的三篇論文遭披露 實驗室事故疑雲重重
發稿單位: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發稿時間:27/05/2021 - 17:33 (UTC +2)
撰 稿 者:艾米
原文連結:https://is.gd/1Q6VA0
法國《世界報》不久前刊文指出,將實驗室事故作為Covid-19大流行病的可能起源的假設
既不是大多數,也不是最可能的,但它不再是陰謀論:在《科學》雜誌5月13日發表的一
封信函中,大約20位高級科學家呼籲以與「人畜共患」自然溢出相同的方式審查這種可能
性。時間上的巧合,這封信發表前幾個小時,武漢病毒研究所(WIV)近年來進行的三篇
學術論文(一篇博士論文和兩篇碩士論文)在推特(Twitter)上被披露。這篇推文的作
者是一位習慣於進行轟動性披露的匿名科學家的賬戶。
《世界報》的文章對這三篇論文中的一些疑點進行了分析。三篇論文是用中文撰寫,分別
在2014年、2017年和2019年答辯,雖然論文迄今從未公開過,但它們包含了重要信息。據
《世界報》諮詢的專家稱,這三個論文對國際科學界認為理所當然的某些數據提出質疑,
而這些數據涉及到武漢病毒研究所保存的冠狀病毒的數量和性質,涉及對這些病毒進行的
實驗,甚至也涉及到武漢研究機構近幾個月發表的病毒基因序列的完整性。
法國雅克-莫諾研究所的研究員(CNRS)Virginie Courtier指出:「我們知道武漢病毒所
的研究人員不會公開他們擁有的所有數據。但這次問題更進一步:他們之前的幾個聲明與
這幾篇論文似乎是矛盾的。」
RaTG13還是Ra4991?
這項工作的主要發現之一涉及到被命名為RaTG13的病毒,這是迄今為止已知的與新冠病毒
(SARS-CoV-2)最接近的冠狀病毒——但同時又距離太遠,不能成為其最接近的祖先。
這種病毒的完整基因序列——與SARS-CoV-2有96.2%的同源性——已於2020年2月3日由武
毒所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但幾周後,一位意大利微生物學家在一個病毒學論
壇上報告說,RaTG13基因組的一小部分已經由武漢的研究人員在2016年發表過。而且,當
時相關病毒不叫RaTG13,而是Ra4991。2020年7月,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病毒學
家、武漢病毒研究所(WIV)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曾證實,這是同一個病毒,
只是在2020年被改名為RaTG13。
然而,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病毒學家Etienne Decroly指出,論文中的數據表明,
2020年發表的RaTG13序列與Ra4991序列並不嚴格相同,這與武毒所的說法相反。該研究員
解釋:「在2019年答辯的論文中,包括Ra4991在內的幾種蝙蝠冠狀病毒基因組的不同區域
與人類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1)的相應區域進行了比較,」論文
分析表明,「主要的差異位於基因組中與穗狀物相對應的部分,即允許病毒進入其宿主細
胞的蛋白質。」研究人員解釋說:「這代表着基因組的這一段有1%到1.5%的變化,這很重
要,相當於在一個對病毒的感染性起關鍵作用的領域有10到15個變異。」為什麼本應相同
的序列之間會有這樣的差異?武毒所的管理層沒有回應《世界報》的請求。
原始數據「不足以重構該基因組」
《世界報》文章指出,由於這個與SARS-CoV-2最接近的表親序列的完整性自其發表以來一
直是許多問題的核心,所以就更加重要。但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主任研究員Vir-
ginie Courtier解釋說:「武漢病毒所的研究人員說,他們不再有相應的生物樣本,所以
不再有可能重現測序工作。此外,科學界長期以來一直要求武毒所的研究人員解釋他們如
何獲得RaTG13的完整序列,因為該所公布的原始數據不足以重建這個基因組。」
作者接着指出,如果說RaTG13對科學界如此重要,那也是因為它在2013年被收集到的地方
:雲南墨江的一個廢棄的礦場。在這個蝙蝠群經常出沒的礦場,2012年春天有6名工人感
染了一種肺病,其癥狀與SARS或Covid-19類似n六人中有三人死亡。他們是否感染了蝙蝠
冠狀病毒?在著名的墨江礦區還發現了多少種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其中是否有一種病毒
甚至比著名的RaTG13更接近SARS-CoV-2呢?
2020年11月,迫於外界壓力,武毒所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刊文稱,除了RaTG13之
外,他們還從墨江礦區還收集到了其他8種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但這些病毒至今仍未公
布。這三篇論文顯示,至少還有一種冠狀病毒被保存在武毒所,但其存在尚未被披露。
但這還不是全部。在《自然》雜誌要求的澄清中,武毒所的研究人員保證,他們收到並分
析了2012年在墨江礦區患病的4名工人的13份血樣,但無法檢測到任何冠狀病毒感染的跡
象——目前武毒所支持的版本(也被3月底發布的世衛組織-中國聯合報告中運用)是,這
些人可能感染了真菌病原體。但是,泄露的論文再次表明情況並非如此。根據三份論文中
2014年的那份,武毒所收到的不是13份而是30份樣本,並均對其進行了分析。
據介紹,在這三篇論文中,2017年的博士論文最頂尖;它利用了嵌合病毒構建技術,即一
種「複製粘貼」的方式。中國研究人員的目標之一是測試不同冠狀病毒對幾種類型的人類
或動物細胞的感染性,而這取決於嫁接在同一病毒骨架上的孢子。
論文作者寫道:「為了估計類似SARS的蝙蝠冠狀病毒對人類的潛在威脅,我們從不同的冠
狀病毒毒株中選擇了12個S(即尖峰編碼)基因,並將它們插入WIV1(另一種冠狀病毒)
的基因組框架中,作者說,『我們成功地獲取了其中四個,分別將其命名為Rs4231、
Rs4874、Rs7327和RsSHC014菌株。』」
然而,法國研究員Etienne Decroly說,「2017年發表在《PLoS Pathogens》雜誌上的研究
,詳細介紹了這項工作,但並沒有完整地介紹它們。」
對中國政府施壓
《世界報》指出,「這三份論文的披露應會增加對中國當局的壓力。」Etienne Decroly
說:「現在是武毒所向整個科學界開放其數據庫的時候了。」
在《科學》雜誌5月13日發表的信中,近20位美國研究人員發出了同樣的訴求。斯坦福大
學的微生物學家David Relman、華盛頓大學的病毒學家Jesse Bloom和他們的16位合著者
要求:「公共衛生機構和研究實驗室必須向公眾開放其檔案。調查人員必須能夠記錄進行
分析和得出結論的數據的真實性和來源。」
微生物學家巴里奇Ralph Baric(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名列在簽名者中引起關注
。因為巴里奇博士不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冠狀病毒和物種屏障跨越機制的專家之一,尤其
他之前還與武漢病毒所進行過密切合作。2015年,他和武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醫學》上
共同發表了的一項研究曾轟動一時:這篇研究文章的作者在蝙蝠冠狀病毒的基礎上,成功
構建了一種對人類具有高度致病性的嵌合病毒。
這項工作引發了爭論,《自然》雜誌予以報道,將其描述為「有風險」。
文章引述隸屬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博德研究所的研究院的分子生物學家Ali
na Chan 認為:「拉爾夫-巴里奇親自做過這種類型的研究,他認識到這可能來自於實驗
室,這樣的假設需要被調查。我們無法找到另一位具有更直接專業知識的科學家,除非我
們能讓石正麗本人在信上簽字。」實際上,越來越多的知名人士主張進行這樣的調查。
Alina Chan說:「這封信的目的是為那些有能力發起國際調查的人提供科學支持。他們將
能夠予以參照,說一些相關領域的頂級科學家都認為,需要對實驗室事故假說進行嚴格的
調查。」
文章最後說,令所有人驚訝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賽也在3月底表示,這
樣的調查是必要的。他提到由世衛組織共同主持的中國和國際專家聯合考察團的工作未能
徹底審查的可能性。在世衛組織總幹事的聲明幾個小時後,包括美國在內的14個國家政府
提出了同樣的批評。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3月30日在日內瓦正式發布。報告認為,新
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比較可能至非常可能」經由中間宿主引入人類。
但至今仍未找到任何中間宿主。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3月30日在日內瓦正式發布。報告認為,新
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比較可能至非常可能」經由中間宿主引入人類。
但至今仍未找到任何中間宿主。
《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先前未公開的美國情資報告報導,3名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
研究所的研究員曾在2019年11月求醫,時間點在中國公告2019冠狀病毒疾病之前1、2個月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再次重申武漢病毒研究所無一人感染。
美國總統拜登周三下令情報機構確定新冠病毒的起源,並限定90天內拿出相關的報告。拜
登稱美國情報機構對病毒源頭看法不一,其中包括中國實驗室泄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