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標題:外交家:台灣再度擊退COVID-19疫情 歸功5大原因
發稿單位:中央社
發稿時間:2021/7/29 20:46(7/29 21:43 更新)
撰 稿 者:譯者:陳昱婷/核稿:劉學源
原文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7290356.aspx
https://i.imgur.com/PyaLkGO.jpg
(中央社華盛頓29日綜合外電報導)英文線上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以「
台灣為何再次擊退COVID-19」為題,分析台灣如何在兩個月內,讓每天確診數百例降至平
均少於20例,可歸功於5大原因。
美國瓦薩學院教授孫世倫(Wayne Soon)撰寫的這篇報導分析,2020年疫情雖肆虐全球,
但台灣當時與澳洲、紐西蘭、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一樣,公民可以照常過日子,主要因為
嚴格的邊境管制、隔離措施及接觸史追蹤,得以控制病毒擴散。
2021年5月中旬開始本土疫情拉警報,令人稱羨的生活寫下句點,疫情高峰為5月17日,單
日新增535起確診,但過去7天確診數平均少於20例,比起還在掙扎的澳洲、越南和新加坡
,台灣如何抑制住這波疫情?
https://i.imgur.com/u9eQ5Tq.jpg
https://i.imgur.com/vlD5cUu.jpg
●加強實施戴口罩、隔離及接觸史追蹤政策
台灣自2020年4月起就已經強制搭乘大眾運輸時須戴口罩,而台灣政府擴大要求全體居民
外出都必須戴口罩。
另外,原本僅海外入境民眾須入住檢疫隔離設施,現擴大到國內確診者。多個地方政府為
確診者提供飯店或設施進行隔離的選項,提供隔離處所大幅降低病毒在家庭內傳播的可能
性,進而減少社區感染人數。
為維護公民自由,台灣沒有使用區域其他國家更具侵入性的電話監控技術,而是利用簡訊
實聯制追蹤民眾足跡。以紙筆登記或是用手機掃描企業提供的QR Code,進而掌握行蹤。
儘管這些做法不夠完善,但實聯制結合普遍戴口罩、加強隔離措施,有效降低傳染率又維
持高度的公民自由。
https://i.imgur.com/pKEiQA7.jpg
●台灣政府願意傾聽批評 適時改變防疫政策
台灣強調COVID-19傳染途徑為飛沫與表面接觸,而忽略病毒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可透過
氣溶膠進行傳播。在疫情爆發初期,政府不願禁止餐廳內用餐,認為保持社交距離與使用
玻璃隔板就足以防止病毒傳播。
然而,隨著外僑與外籍人士呼籲限制室內活動後,許多地方政府終於禁止餐廳內用餐並限
制室內活動。高雄帶頭限制餐廳內用餐,有效防堵由台北市和新北市前往高雄的帶原者散
播疫情。雙北當時出現大量社區傳播案例。
隨著疫情趨緩,中央鬆綁禁止室內用餐規定,不過部分地方政府因害怕選民批評而持續這
項禁令。執政的民進黨也終於透過郭台銘自上海復星向德國購買BioNTech疫苗。
●台灣民眾積極追究政治人物防疫責任
台北市長柯文哲遭到媒體名嘴、政治人物和選民批評防疫不當,外界抨擊柯文哲接觸史追
蹤及檢疫措施不夠嚴謹,導致傳統市場爆發疫情、沒有建立適當的疫苗分配系統,以及卸
責並認為疫情失控都不是自己的錯。
柯文哲的民調滿意度在6月到7月之間下滑將近7個百分點,是所有市長中民調下滑最多的
。柯文哲在飽受批評下,終於讓步接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協助,並在副市長協助下改善防
疫工作。
外交家雜誌評防疫不力 柯文哲:亂寫
●媒體在抗疫方面低調發揮作用
新聞媒體在這波疫情中努力提供防疫的最新資訊,雖然部分媒體強調獲世界衛生組織(WH
O)批准的疫苗死亡案例,影響民眾的接種意願,但絕大多數媒體都展現了優質的素養。
幾乎所有台灣綜藝與新聞節目改成線上模式,或要求所有來賓與主持人戴口罩並保持社交
距離。這些反映出媒體無論政治立場,為了防疫向民眾做出良好示範。
●疫情初期台灣捐口罩 外國回贈疫苗
台灣在爆發疫情初期播下善意種子,2020年向全球各國捐贈超過5100萬個口罩。台灣因地
緣政治關係,難以取得疫苗,當初的受援國紛紛回贈台灣疫苗。
過去2個月內,日本提供台灣超過330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美國則提
供250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立陶宛、斯洛伐克與捷克,也先後承諾提供數萬劑疫
苗給台灣。目前台灣已有28%的民眾接種至少一劑疫苗,比5月疫情爆發前的1%大幅上升。
分析文章指出,但在Delta變異株於澳洲、越南、新加坡與其他地方肆虐之際,台灣的成
功經驗或許無法持久,不過已替對抗未來疫情打下良好基礎。
全球公衛專家都該研究作為民主國家的台灣如何成功對抗疫情,尤其是在檢測、追蹤與隔
離等措施不斷增強的同時,又未明顯減損基本自由和公民由。
台灣慷慨捐助口罩、物資並分享專業知識,展現了台灣應該在世界衛生大會(WHA)獲得
觀察員身分的急迫性。台灣有能力幫忙,國際衛生界也應促成這樣的援助,讓全球疫情早
日結束。(譯者:陳昱婷/核稿:劉學源)1100729
https://i.imgur.com/6gWmie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