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標題:中國疫情:引發民怨的「時空伴隨者」手段能否奏效?
發稿單位:德國之聲
發稿時間:11.11.2021
撰 稿 者:李宗憲
原文連結:https://tinyurl.com/byer6shk
這個疫情催生的新名詞,是用來追蹤與新冠確診者有重疊足跡的人,但就連與確診者相隔
800米也需要篩檢隔離,引發部分民眾恐慌,就公衛角度而言,學者看法為何?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近期在防疫上公佈「時空伴隨者」這個新名詞,乍聽之下有些科
幻,但實質上則是大範圍的確診者足跡追蹤措施。中國新一波新冠疫情已波及20個省份,
過去一周,有不少民眾手機上出現了「時空伴隨者」的字樣,像是四川成都目前就有8.2
萬人被列入「時空伴隨」的風險。
中國各地有關「時空伴隨者」的定義和規定並不一致,但通常是指與確診者在同一「時空
網格」(800米乘800米範圍內)共同停留超過10分鐘,且在最近14日內,任一方的手機號
碼累計停留該地時長超過30小時以上。
中國《人民網》解釋,在戶外開放空間,同一基地站一定距離範圍內與確診者共同停留一
定時長,就可能暴露的「時空伴隨」。《澎湃》則舉例,感染者14天內到過某地,而你這
14天的軌跡與他有過交集,無論是身體上擦肩而過,還是通訊信號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認
定為「時空伴隨者」。
許多在成都的居民過去這幾天膽戰心驚,擔憂自己會成為「時空伴隨者」,而被迫待在家
中無法出門。有一名成都居民向德國之聲表示,「擔心坐在家裡或出去走動一下,買點菜
也會成為時空伴隨者,因此有些擔憂,有些恐慌」。
根據成都市規定,時空伴隨風險人員必須立即向社區報備,並在3天內進行2次核酸檢測,
獲得核酸陰性結果前得在家裡,不能外出。
過於嚴格?
由於「時空伴隨者」名稱相當科幻,且定義的範圍與90座國際標準足球場差不多大,在網
路上引發討論。據當地媒體報導,目前在四川成都、陝西西安及北京都有實施類似「時空
伴隨者」的相關防疫措施。
中國《山西晚報》引述中國線民吐槽稱,「‘時空伴隨者’這個代號著實透著點緊張的幽
默…很浪漫的一個詞,但是,可是被限制出入了。很賽博朋克的詞(Cyberpunk),有種
極致浪漫感。」也有線民在微博上稱「時空伴隨者概念真的文藝感十足」,更有人稱「疫
情是中國各省市自治區擴大自治權的大爆發的標誌性時刻」。
全球健康專家馬蒂娜·梅滕(Martina Merten)表示,大範圍的追蹤確診接觸者,在其他
國家絕對行不通,中國政治體系及擁有自身對於資料及隱私保護的規定,才有辦法執行。
她說:「這種方法在歐盟國家是做不到的,如此嚴格追蹤足跡侵犯隱私,大部分的人都無
法接受。」
來自德國的梅滕向德國之聲說:「像中國這種嚴厲的防疫政策在德國是不可能實行的,因
為政府比須考量人民的接受度,德國社會已經無法接受疫情之初所實施的嚴格防疫措施。
」同時她也指出,防疫措施常常不是公衛議題,而是政治議題,靠的不是科學證據,而是
有政治目的。
檢討防疫措施
中國公衛學者也對「時空伴隨者」措施提出疑慮,中國公共衛生之父陳志潛的女兒、四川
大學華西第四醫院主任醫師陳芙君等三人11月8日聯名發佈公開信,強調「目前流行狀態
亟需專家評估,並調整優化防控措施」。
信中指出:「應該關注由於黃碼範圍擴大的社區篩查帶來的醫療資源擠兌、衛生資源耗費
、公眾恐慌情緒增長和人民正常工作生活被干擾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應考慮該措施在今後
新冠疫情長期的常態化管理中的可持續性。 」
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11月10日召開公共衛生專家座談會,聽取了包括陳芙君在內等多名專
家學者的意見,並稱「會充分吸收專家意見,持續優化疫情防控政策」。
來自德國的馬蒂娜·梅滕(Martina Merten)坦承,從公衛角度來看,大範圍且緊密追蹤
確診者的接觸者的確能有效控制疫情,但大部分國家因確診人數太多而無法採取類似措施
。
「零容忍」手段
梅滕強調,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多,「防疫政策必須考量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化,中國社會
可能已經習慣又或是熟悉這樣的嚴格的抗疫模式和措施」,她所指的是中國仍持續堅持的
「零容忍」防疫手段。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和感染學會主席坦比亞(Paul Ananth Tambyah)也向德國之聲表示,
大多數國家在新冠疫情剛發生時,遵循了「時空伴隨者」這種類似「零容忍」的方法。
不過,他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同樣這樣的資源,且經過一段時間,對疫情感到疲
勞,及病毒持續傳播,導致所有地區都放棄了這種方法」。並稱,現在只剩中國、臺灣以
及香港仍採取類似措施,紐西蘭「零容忍」防疫強度則相對寬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網站11月10日的資料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全境共有約12.7萬人
感染新冠肺炎,569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