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在有限的資訊下,從妳文字所能猜的會盡力告知,希望能當上忙。
在思考對小孩的最好方式的時候,一般需要兩個部分
1.父母親
父母親方面需要的是雙面思考,最好找能夠了解你的狀況並客觀告知真實狀況的好友,
因為父母親都會有影響,父母親的認知與任何行為都會讓小孩子感受到,
並由她的個性與發展程度來做對應,進而影響她的成長,
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是要先知道,父母會犧牲到多少?願意做到多少?
舉例來說,這位爸爸能付出到多少?縱使他對你而言是不理想的父親,也要評估,
考慮小孩,就得稍微捨棄大人的個人情感去客觀思考。
至於樓主本人則是想的自己能為孩子做到那些事,
很多時候會以為她是我小孩,所以我會付出一切,的確如此我相信,
但付出一切是很模糊的字眼,所以如果能更清楚明白你發自內心能做的事情會最好,
因為帶有情緒的任何犧牲,小孩子都感受的到,
不用逼自己當一個完美的母親,而是一個與小孩互相合作的母親最好。
2.小孩的個性與發展大約到甚麼程度:
認知與情感到那裡?已經承受過那些痛苦?
大人最常犯的毛病是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到小孩,
然後自己認為自己的小孩就是如此,接著以為這樣就是對小孩是最好的,
這是常見的偏誤。但能做的也只有盡力從小孩的角度去思考這整個事情,
而不是單單母親的角色對小孩的觀點。
====
由於你提供的資訊就只有小孩會等爸爸不吃飯,
似乎你也無法想其他辦法讓她吃飯,
也就是說小孩本身在情感上爸爸存在跟自我的需求已經有連結,
情感上的訴求超越自己的飢餓,另一方面可能是較為固執
(當然小孩大多如此,這評估效度不大只是一種可能),
光上述來看,小孩會讓你感受到需要爸爸會比需要媽媽多,
多少你也會沮喪,但並不是如此,小孩常呈現的是想被滿足的需求,
不是因為不需要你,反而是在這狀況才是最需要你,
在多次的無法被滿足之下,小孩的心理自己會不斷調整,
堅持不吃飯有機會是以為不吃飯就可以等到爸爸,或是爸爸不來可能是因為她,
所以不吃飯,或是每次我餓了,爸爸都會很急的要我吃飯,
所以我肚子餓爸爸就會出現......等等,
在多次之後會發現這些方法都無法讓爸爸出現時,
小孩子會傷心大哭,最容易受到創傷就是在這個時候,
反覆多次就會烙印在潛意識中影響一生,
減低這部分的傷害就是母親能做的,
父親的不負責任是父親的錯,能降低對小孩子的影響多少算多少。
這時候,由於也只有母親,母親最好的做法是陪伴小孩跟隨她的思考,
這一步最重要。
(但通常因為母親一方面對父親很憤怒(這些不一定發生在你身上,
但因為並沒有你的資訊,所以都得提),
一方面又認知到小孩對父親的執著感到生氣,
所以通常在言語上忘了她只是小孩,
所以最終會以威脅,生氣去講爸爸的不是或你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了,
意圖扭轉小孩子的認知,要小孩子忘掉爸爸.....等等,
母親也是人,因此多少可以理解,母親仍有自己的生活世界,
對於小孩的執著會想以為快速有效的方法制約,
來達到自己的想像中的教育,不能說不行,
就差在小孩子的反應與可能性的發展,普遍會導致為了媽媽而壓抑了這塊需求。)
回到第一步,之所以跟隨小孩的思考,在於建立基礎才知道如何引導,
由她自我的認知去延伸而調整,
接著[安撫與陪伴]則是讓她感到安全,情感依附能在你身上,
就算爸爸不在我還有媽媽,這時候就算你知道小孩在不開心甚麼,
也不要主動馬上提爸爸的不是,爸爸不來是事實,
對不起她的是爸爸並不是你,就算小孩怪罪你也不用回答,
多多抱抱她,不給你抱,就等待,因為她一定需要你。
根據每個小孩子不同適應的長短也會不同,
但對應的核心相同,過程都是陪伴、安撫與等待,
不多說父親的壞話,也不用給他心理預防準備,
如爸爸都不會來的認知,這種絕對性的認知常會導致小孩就認為都是她的錯
(忍不住的話,至少就是要說不是她的錯),用陪伴,安撫,等待,
直到她問相關問題(這歷程可能很久她才會問),
小孩子本身有一套適應法,跟隨她的適應方法去幫助她最好。
然而等待常是大人受不了的地方,因為會反覆到大人失去耐性,
這個就交給天意了,如我前有所述,母親也是人,不是聖人,
所有的都是有限度的。
陪伴安撫等待,這不是單一過程,而是反覆性的唷,
等待到她提出疑問是關鍵,有可能是好幾個月或是年,
只要沒加以灌輸而扼殺她在這方面的需求,小孩會自己最終找出口,
通常就是最親近的人了,情感依附的主要人選也就是你。
這時候,用故事反覆來引導最能幫助她,
把角色灌入到動物世界是其中一個方式,
當然任何故事都可以由你編織,
故事的主軸在於讓她知道爸爸因為什麼事可能不在身邊,
而不是小孩她的錯,如小熊的爸爸因為OOXX到了那裡,
就很難再回來找小熊了,小熊很思念爸爸,
小熊的媽媽也很傷心知道小熊想爸爸.......等等,
這個會在小孩主觀性的認知由故事去發展,
就相對會減低把爸爸不在的責任壓抑在自己身上。
父親的不負責任是事實,
已經註定是小孩成長必須面對的,只能減低傷害,
當然有時候父親在身邊也不一定是好事,這種只有天知道,
能做到多少就由自己評估去做,
終究大人的世界小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去了解,
只能在過程中找尋自己與小孩最好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至於你的問題我沒一一回答,原因是小孩的問題要看整體性,
單一的認知鎖定沒有仔細評估之下的意見都會有不良的結果,
如[五歲差不多懂事了],這很模糊,
一般用這樣的模糊評估下最容易導致的可能就是:你該接受這個事實了、
你已經準備要當大人、媽媽比你更傷心你還不懂。
所以一般會認定一刀兩斷就是對小孩最好的方式,
小孩雖然很強大的確會適應,但[適應的方法不同]就會影響她自己的一生。
也就是說每個小孩在五歲都有不同的狀態,
所以這個要由前所述的兩大部分仔細評估才行,
且在這樣的評估下遵循小孩的邏輯去延伸,
幫助小孩去好好適應並達到相對正確的認知,
我也清楚這個部分的困難度,也才強調能做多少算多少,
小孩子的命運齒輪反正都是這樣運行的,只能說盡力而為,
多用小孩的世界建構去做延伸,而不是一下子就要她理解這就是殘酷的世界。
希望多少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