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holmes (Jedi Knight)
2018-09-28 00:59:37我的彩負是送店家沖洗,然後自己掃描。
會先掃描片頭已曝光跟未曝光處來當作色彩校正參考。
處理方式為先用正片模式掃描,然後再反轉顏色。
取直方圖後,會得到 R, G, B 各自的數值範圍。
但我發現,同款底片在不同店家沖洗,RGB 數值範圍差異頗大。
舉例來說,底片為 Kodak UltraMax 400
在店家A沖洗後掃瞄片頭,得到的數值範圍為:
R = [ 77, 214]
G = [125, 235]
B = [161, 245]
在店家B沖洗的結果
R = [ 99, 211]
G = [150, 236]
B = [178, 245]
在店家B另外一次沖洗的結果
R = [115, 215]
G = [165, 233]
B = [182, 242]
可看出,亮部差不多,但是暗部卻差異很大,甚至店家B兩次沖出的結果就差很多。
再觀察其他掃描結果後,發現店家A沖洗的底片,無論廠牌款式,
亮暗的數值範圍都比其他店家還寬,而且也較穩定(同款底片有類似的範圍)
因此有幾個疑惑:
1. 在沖片過程中,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到暗部的顏色?
2. 同款底片,在同樣程序沖洗過後,是否應該要有近似的片基顏色?
3. 亮暗的範圍越大,是否代表沖洗品質越好?
另外還有個疑問:
有時候底片上會有很多細刮紋,不是刮片那樣一直線的,而是很像擦拭紋。
曾經問過店家,得到的總是制式回答:「沖片難免有刮痕」
但如果是沖片過程造成的,應該是沿著底片方向一直線的刮痕。
因此也想瞭解一下這種細痕的成因。
P.S. 店家A是新竹的「三上數位」,沖片品質穩定,底片很少刮傷。
只是後來離開新竹,就沒辦法去這裡沖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