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知名演員拍攝自己的諮商師/兩人對談的紀錄片Stutz
(諮商議題因爲跟板上相關性高需要比較謹慎
因此特別註明
在這邊寫的從來只是我整理自己認知思考的過程
無論觀點相同或不同都請自行斟酌)
這位心理醫生
(是MD不過片中幾乎都用諮商師稱呼
觀看時也始終給人這樣的印象
可見親和度很高)
相對主流的心理諮商可能比較有爭議
因為他跨過了一般傳統諮商認為
不給建議只能引導
需要由個人去找尋思考自己答案的方式的界線
(我能理解主流方式背後的出發點:
學習替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做出選擇
控制掌舵是很關鍵的部分
否則的話(引用自某位諮商師)
“it means we assume power over other peoples' lives and decisions (which can,
over time, be very disempowering for the client) and it nurtures dependency in o
ur client's (they learn to follow us, rather than to develop their own instincts
for what is right, and their own decision making abilities"
但Stutz認為這是非常緩慢痛苦的成長過程
他希望能加快一點
(果然是典型天龍國的XDD)
希望讓客戶在離開諮商室後
至少能感到有差異
或感覺有改變的希望
(是否會揠苗助長或是對諮商師過分依賴
可能就是有爭議的灰色地帶)
“possibility is that you feel you’ll REACT to things differently “
這句話明白表示
最終需要調整改變的
還是自己如何面對回應
不可能是不喜歡無法接受的環境外在為個人改變
因此在我個人看來
只是方式的差異
本質上並沒有離開傳統太遠
或許也是為什麼以紀錄片影片的角度來看自己沒有特別喜歡這部片
再加上知名演員本人跟諮商師兩個人
都實在……不怎麼有趣
(雖然他們常常在開玩笑嘴砲)
nothing unexpected
absolutely nothing
(非指故事情節遭遇)
personality wise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process,
they are just as ordinary as it can possibly be.
不過感覺得出諮商師很適合這一行
應該蠻容易讓人覺得很親近
說從小就莫名會有認識不認識的人跑來跟他訴說心事
像是大人跟10歲的他吐苦水之類
所以覺得自己當心理醫生
只是延續之前一直在做的事
沒感覺有很大差別
XDD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
片中介紹很多他教客戶的方法/工具
(只提自己比較有感的)
像是覺得沒有方向目標感到茫然
永遠都可以致力改善life force的功課
其他的答案會慢慢浮現
所謂的life force指
跟自己身體的連結(運動飲食睡眠等等)
跟身邊的人的連結
跟自己內心的連結
另外是很多visualization技巧
這種方式一直很難說服我
首先是我對任何權威都沒有這種無條件信任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事物值得你不質疑的照單全收
宗教團體也好
政治團體 慈善團體也好
再怎麼飛天遁地的牛人也好
Never ever.
再者假裝幻想就不是自己目前的樣子這件事本身就讓我覺得非常排斥
而且認為既然不是真實也難以維持
但這部片的對話讓我體會到
重點可能更多在於能夠跳脫當下某種被卡住的心情感受狀態
就像身體僵硬的話想做什麼動作都很困難
這些或許更像是身體放鬆的練習
(visualization只是手段
如果用其他方式達到這個目標也是殊途同歸)
在困頓中練習調節自己狀態的能力
是情緒障礙患者很需要的技巧
(避免讓情緒大幅度主導生活)
維持與否並非關鍵
而在訓練自己能脫離鬆開原本的狀態
就像這位心理醫生自己身患不治之症
面對無解的現實
他認為不要留在pity party / self pity 的狀態很重要
(因為對生活改善沒有幫助)
於是導演問他你時常在self pity或 pity party的狀態嗎
他說all the time
只是他能很快跳出來而已。
“No one has it all figured out”
The idea of believing someone has it all figured out with no struggles in life,
is an illusion and also ridiculous.
“痛苦、未知、持續努力 是人生常態”
能越早接受
就越早能把時間心力用在有正面幫助的地方
這句話或許能讓自己面對未知的恐懼的時候能調適好一點吧。
…
小朋友在進大學跟研究所前
都來問過到底要選自己的興趣餐飲
還是選未來經濟比較有保障的主修
我說會這樣問的話
可能還是比較建議後者
因為前者需要極大熱情和天份
尤其廚房圈高度勞力導向
加上極為男女不平等
性別歧視文化普遍
(幾位有些知名度的廚師朋友有相同意見)
對女生來說絕對是不容易的路
如果不是非如此不可
還有遲疑的話
後者相對比較安全
而且如果未來還是想進餐飲
也不是不行
最終她都選擇了後者。
前陣子見面聊天時聊到Trader Joe’s
TJ某些亞洲冷凍食品
比市面上很多產品像樣很多
像蔥油餅算很外省道地
義美相較之下還比較本省口味
即使不考慮這是家美國公司的產品
在吃過的台灣中國冷凍蔥油餅品牌十幾二十家之中都算不錯的
宮保雞丁好餐廳自然比不上
但完勝一堆阿薩布魯餐廳
因此當她說小籠包不錯的時候
我想說小朋友有興趣當廚師
TJ又有些東西還可以
那沒試過改天來試試看
吃第一顆之後……..
欸
沒選餐飲真的是太正確的選擇
還好沒有誤人子弟……
….因為連第一顆都吃不完
說是踩過最雷的應該不為過
雖然是冷凍食品沒錯
但也不能完全無下限啊
塑膠還黏牙是怎麼回事
教導孩子分辨
喜歡的事和擅長有天份的事之間的差別
真的很重要
尤其不同行業仰賴天份的重要性程度也不同
很想當音樂家但音感不好
不是說這樣一定不能走這行
但這個差不多等於落後人家十公里
然後多數參與者跑步速度可能還比你快的狀況
除非很清楚自己就是單純為跑步途中得到的樂趣
落後種種不覺得有所謂
否則絕對需要managing the expectation
在相關環境不錯 從小不乏資源
而且自己很有興趣的情形
對飲食的標準分辨只有到這裡…
顯然算天份比較缺乏的
要走廚師的路想必會很磕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