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次放下The Friend
到現在才再拿起
我還是無法接受她的原諒如此輕易
(其實完全不是重點
書中只寥寥數語帶過
但於我就像卡到一道牆一樣
得花時間消化爬過(?))
某個角度而言這本書比許多fiction能夠觸動我得多
雖然幾乎是以一種非故事性/解剖的形式
但不確定是因為自己的狀態
或是作者的書寫
疼痛卻時常讓人覺得不忍卒讀
談被拋棄的寵物他說
they don't suicide. they don't weep
but they do(could) broke into pieces (a mess)
which nothing could be done to undone the damage.
有不少對於書寫的反思
談到得獎但放棄寫作的朋友說
看過太多真實(受虐)後對虛構的苦難感到厭倦(非完全貼切大意如此)
"想像的苦難比真實的苦難浪漫
真實的苦難千篇一律而無趣"
我想這點也和現在自己隱隱對於fiction(包括其他媒材)的不信任相互呼應
和truthful與否無關
而是自己如何看待何謂真實這點的改變
如同看待酒精
以前對於和朋友聚會瘋狂喝酒的失序熱鬧
覺得享受的我
或許會認為喝醉之後展現出人真實的樣貌
現在的我卻認為
你真正是誰是由你的每一個選擇決定
that IS who you are.
酒後只是選擇性/暫時性的體驗
不是真的。
That'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it starts to lose its appeal.
我不再看得見這麼做的價值
正如我看不見插科打渾的樂趣
(不過為什麼那會感到有趣自己從來都無法理解就是
我不像pk g對哈哈哈的無聊的同感那麼一派理所當然)
沒錯你會笑
但那一秒笑完也就這樣
連殘影都沒有的東西
it holds absolutely nothing
and no value to me.
和J多年深厚的連結建立在這點上
現在的我們
恐怕不再有多少共同點
幸好隔著一個大洋
至少緩慢的失色還能顯得自然
只是心裡清楚
無可避免的失去已是定局
無奈但也沒什麼能做能改變的
即使出於友誼照舊捨命陪君子
自己不享受這點騙不了人
至少不可能騙過靠人心吃飯
/事業來自對人心掌握的他
這本書目前算是喜歡
才剛進入人狗相處的正題
雖然也應該不會有傳統狹義意義上的故事/作者無意於戲劇性
還是對作者之後會如何落筆感到好奇
相比起另一本正在看的上野公園站
真的不怎麼喜歡柳美里
果然就是剛好這兩天在這聊到的
韓國文化的一脈風格
總是要很戲劇很用力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