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的圖文版遊記歡迎由此進入參觀 ^^
http://blog.xuite.net/modaeric/myblog/450135655
歷經了多年規劃與建設,台灣的首條輕軌終於在高雄誕生了!
這種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的軌道系統,然而在台灣卻是最新穎的
去年10月份已開始試營運,到現在也已將近10個月的時間了
讓許多人有著不少的好奇心,因而特地前往造訪探究一番
恰逢在駁二藝術園區裡的哈瑪星台灣鐵道館也有鐵道模型展覽
於是安排在8/20-21來個輕軌初體驗,以及參觀鐵道模型展
然而難得去高雄一趟,重點當然還是要去玩耍以及吃吃喝喝嚕~ :P
2014年到香港遊玩時曾探訪過輕鐵(香港西鐵線與輕鐵初體驗)
http://blog.xuite.net/modaeric/myblog/447826150
寸土寸金與人口稠密的香港,綿密的輕鐵路網強化了公共運輸
也體驗到了香港對於多樣化大眾運輸發展以及路權的重視
而香港和台灣距離不遠,相關的經驗也相當值得讓我們做參考
我們把焦點再拉回高雄的現場,先來了解有關高雄輕軌的二三事…
故事可由2008年高雄臨港線停駛說起(百年風華。高雄港站)
http://blog.xuite.net/modaeric/myblog/21351830
在1980年代高雄規劃了紅、橘、藍、棕4條高運量捷運路線
當時行政院核定先行辦理紅、橘兩線,藍、棕兩線列入遠期計畫
原本為台鐵高雄臨港線的部分路廊被規劃供高雄捷運藍線使用
但隨著高雄市政府對後期路線的規劃與調整,藍線計畫因而廢止
棕線則改為公車BRT模式培養運量,未來再行興建輕軌規劃
1996年在台北捷運開始營運後,台灣各大城市也大力規劃捷運
但由於高運量捷運系統造價昂貴,使得建置的經費受到排擠
於是這些城市又開始轉而規劃造價便宜且施工期較短的輕軌系統
當時新竹市已率先完成完整的輕軌路線可行性相關研究報告
但恰逢市長輪替,已完成規劃的新竹輕軌計畫因而並未繼續推行
高雄市政府自2001年起開始研究以台鐵臨港線發展成輕軌
路線雖然已選定,但由於當時經建會的興建預算遲遲無法核撥
所幸最後交通部同意高雄市政府以民間BOT模式興建營運
讓高雄輕軌終於趕上了國內首波輕軌系統規劃的末期而定調興建
成為台灣第一個興建輕軌系統的都市,因而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最早規劃的路線為台鐵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後的部分臨港線路廊
由高雄車站往東至前鎮港區;往西至鹽埕與鼓山,最後繞回高雄車站
為了擴大服務北高雄的市民,因而捨棄繞經高雄車站的北半圈
由鼓山起再往北延伸,經美術館區,沿大順路往東與南半圈接合
之後再規劃了由新光碼頭行至台鐵高雄港車站原臨港線的水岸輕軌
2011年環狀輕軌與水岸輕軌合併,成為現今的新環狀輕軌路線
整個路線將分二階段辦理:第一階段先興建籬仔內站-哈瑪星站
全長8.7公里,共設有14個車站,已於2013年6月4日動工
而第二階段的13公里,需等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完工後才會進行
然而BOT招商不順,經過3次流標,市府最後捨棄BOT模式
市府於2011年改回自辦,於去年10月16日已開始試營運
自此也代表著台灣的輕軌系統已開始邁向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
在試營運的初期,列車僅行駛於籬仔內站-凱旋中華站區間
而在今年6月26日通車的路段已延長至高雄展覽館站
預計於2017年6月第一階段可全線完工,正式加入營運
高雄輕軌第一階段的路廊採用B型路權,擁有專用的路權
然而當列車行經路口時,和一般車輛一樣也需要停下來等紅燈
全線鋪設1435公釐的標準軌,可大幅增加行車時的穩定度
但由於高雄輕軌的路線絕大部分為行經台鐵臨港線原有的路線上
而台鐵的軌距為1067公釐的寬軌,無法滿足高雄輕軌的需求
因此高雄輕軌遂將臨港線原有的軌道予以拆除而重新鋪設
將地基鋪面進行更新強化並植入草皮加以美化,提升都市景觀
這樣的設計大多出現在西方的輕軌系統,也增添了不少綠意
高雄輕軌的車站也可分為一般車站與特色車站兩種類別
一般車站採用白色系的簡約設計,也沒有多餘的造型與裝飾
其實就如同公車的候車亭般,主要著重於候車的功能性
目前除了C4前鎮之星站,其他車站的外觀樣式大致相同
而前鎮之星站定位為特色車站,橘紅色的造型鋼柱交錯
於第一階段工程中還有旅運中心站、真愛碼頭站及哈瑪星站
在未來完工後市民即可見到這些特色車站的新面貌了
目前輕軌的發車頻率是尖峰每10分鐘,離峰每15分鐘
在月台雨遮上的跑馬燈會不斷地播送列車的班距資訊
卻不會顯示列車到站的時間還有多久,讓人有枯等的感受
可能還要再強化系統的設定,才能讓整個系統更加便民
高雄輕軌列車是由西班牙CAF公司製造的Urbos3系列電聯車
目前列車由5節車廂所組成,也保留了未來可擴充至7節的彈性
高約35公分的低底盤設計,可增添列車在行駛時的整體平穩度
加減速方面也相當穩定,讓小姐們可以優雅地在車廂內補妝了 XD
第一階段共有9組列車運行,第二階段完工後將共有24組
由於高雄輕軌大致為沿用台鐵臨港線,在路線方面有基礎的建設
原有的路線因而坡度較小與曲率也較大,但可供多節車輛運行
因此高雄輕軌列車採用電聯車的模組,不像香港輕鐵最多僅有兩輛
列車目前由5節編成一組,而車廂的編成方式為Mc-S-T-S-Mc
Mc車為動力駕駛車; T車為無動力拖車,但有配置集電弓
而S車為載客車廂配有兩排相對的座椅,而被暱稱為「相親座」
Mc車因配有馬達,所以有著一對一的座椅配置,更適合相親 XD
其餘的座椅在車廂兩側則分別採用兩排座位的「非」字型配置
列車內共有64個座位,站位為186人,每列車的總容量為250人
除了列車兩端的擋風玻璃外,車門與車窗上貼滿了廣告洞洞貼
應該會有不少人覺得這些新穎的列車外觀因此而受到了影響
或許可遮擋南台灣的艷陽,當然也可減少冷氣運轉時的電力消耗
但若要在列車上欣賞著車外的景致,那就得大打折扣了 @@”
車廂內的扶手、立柱採用弧線型設計,和高雄捷運的內裝相似
而在上下車時都需要自行按鈕車門才會開啟,看似好像不甚便利
但由於高雄輕軌使用電池的電力運行,這樣可以減少冷氣外洩
國外的軌道系統採用這樣的設計早已行之有年,只要習慣就好嚕 ^^
高雄輕軌列車的駕駛台配置了整合式觸控面板,非常簡潔清爽
列車司機員可透過中央面板進行列車狀態監控與各種系統功能設定
而為了讓司機員在駕駛時專心,面板在列車行進時會自動關閉
這樣的設計應該就和在開車時不能滑手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 ^^
司機員也可藉由在駕駛台旁的液晶螢幕觀看列車兩側的監控影像
因而不用像捷運的司機員需要下車觀看乘客上下車的情形
列車動態資訊顯示LED板,在5節車廂的列車共設置了6面
Mc車駕駛台的後方各有1面;在S車車門立柱上各有2面
而車廂內的到站廣播系統效果不甚理想,主要是播報音量過小
若有成群結伴的乘客搭乘時,喧嘩聲很容易就會把廣播聲給蓋掉了
播報的語言順序不一:有的是「國台客英」,有的是「台國客英」
高雄輕軌的系統為亞洲城市裡第一個使用無架空線電纜線供電
因為沒有交錯的架空線,所以對都市景觀就不會產生破壞
之所以可以不用架空線供電,乃是採用西班牙CAF公司的系統
列車上裝置了超級電容與電池,以維持列車行駛時所需的電力
在行駛期間藉由停站的時候利用車站上的充電裝置進行充電
每當列車行駛一個站距約700公尺,大致會耗掉約40~45%的電力
而在停站期間約20秒內就可以完成接近50%電力的回充作業
所以每次在充電後獲得的電力,足夠行駛一兩個車站後再次補充
不過在試營運初期,還是曾發生了列車沒電卡在半路的狀況 ^^”
在試營運期間全路段皆不收費,希望可培養出民眾搭乘的習慣
而目前高雄市府與高捷公司仍鼓勵乘客在搭車時刷卡,以統計運量
刷卡機於車站月台與車廂內皆有設置,搭乘時僅需刷卡一次即可
但目前可使用的智慧卡僅限一卡通,在正式營運時需特別留意
而月台上也有設置了購票機,可供沒有一卡通的乘客使用
目前規劃的車資一般票為30元,採用以次計價而非里程計價
未來也傾向採取榮譽制的收費,有關查票的機制就需多加研擬了
高雄輕軌領先全台建置完成,即將和高雄市民一起共同生活
由於是新的系統,再加上列車會和一般道路互相交錯穿越
民眾平常的用路習慣與駕駛行為等因素也都影響著輕軌的運行…
沿著輕軌兩側的凱旋四路本身都設有雙向車道,車流也不少
在與中山三路交叉時,光是汽機車道的交岔路口已顯得極為複雜
而現在必需同時加上輕軌列車經過,讓這一帶的交管更形繁複
於試營運中的高雄輕軌,所有平交路口皆有義交協助進行交管
但許多汽機車駕駛與行人貪圖搶快,看了真讓人捏把冷汗! @@”
因而在試營運期間就發生了一些汽機車與輕軌列車擦撞的情形
輕軌所行經的部分路口交岔型式略為複雜雖然也是其中因素
但台灣的駕駛與行人普遍缺乏平交路口必需淨空的觀念才是主因
這方面除了有待多加宣導,也需要相當程度的罰則來加以配合
高雄輕軌這嶄新鐵道運輸系統已為台灣的鐵道系統劃出新里程
也為高雄市的公共運輸加入了生力軍,期待著也能營運順利
由於是全新的系統,需要仰賴著市民的習慣養成來迎接與相處
並且有賴市政府強化相關的接駁服務,才能擴大路網的服務成效
接下來我們再來去駁二特區,繼續欣賞鐵道模型展吧~ ^O^
距離上次看鐵道模型展也近5年了,(穿越城市的火車。鐵道動態模型展)
http://blog.xuite.net/modaeric/myblog/46337725
因而讓人殷殷地引頸期盼著能有較大型的鐵道模型展覽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歷史博物館共同籌畫,歷時兩年的時間
將駁二藝術特區的蓬萊B7、B8倉庫打造為「哈瑪星台灣鐵道館」
展期自6月30日起到12月31日止,票價每人為199元
還未進入館內,場館外的駁二線小火車就已吸引眾人的目光了
機車頭為1:8.4縮尺比例的DT650型煤水動力蒸氣火車頭
煤煙不斷地在車頭冒出,同時也會發出著「嗚嗚」的汽笛聲響
迷你版的模樣小巧可愛,還能載客在場館外到處馳乘兜風
不僅增添了鐵道館的動態展出的活潑性,也為靜態的模型展熱身
在場館內先由軌道基本知識的相關展示為來訪的遊客揭開序幕
用著遊戲互動的方式讓一般民眾對於鐵道也有簡單的認識
接著趕緊前往模型展的主展場,這裡才是更讓我期待的地方啊~ :P
展場相當大,是亞洲最大的HO規(1:87比例縮尺)鐵道場景
以哈瑪星的在地歷史做為核心,延伸呈現出台灣百年鐵道歷史
將台灣鐵道與台灣各地的主要場景結合成鐵道模型展覽的主題
整個場景由在地的高雄港車站出發,並分為10個區域…
西部的台北、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
也包含東半部的基隆北迴、宜蘭花東、屏東南迴,涵蓋全台各地
山線的隧道與橋梁、海線的木造車站、平溪支線也都包含其中
場景內所有的房舍、車子與人物,還有知名的中華商場與廟會活動
所有的細節都做得相當逼真也有趣,看了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
透過場景中模擬日出日落的燈光效果,以及空間的交錯轉換
藉由各種經典客貨列車模型,帶領民眾環遊在全台各地大城小鎮
從白天的田野風光、傍晚的夕陽景致,到晚上都市的繁華燈火
讓人隨著這些列車神遊與穿梭在這些不同時空的場景裡…
從日出後直到黑夜,每場展演的時間大約為15分鐘左右
由於為了要營造出黃昏與黑夜氣氛的場景,場館內會幾無燈光
而模擬白天的時間也僅持續不到10分鐘,整體光源仍顯不足
使得拍照相當不易,即使連拍攝靜態的場景都會模糊 @@”
更不用說想用錄影的方式拍攝列車遊歷於這些場景中了
這是感覺較可惜的地方,讓人少了那麼些的意猶未竟之感 ^^”
位在展場的二樓可俯瞰這些場景,所有景致一次盡收眼底
並且也有來自於日本橫濱「原鐵路模型博物館」的模型展示
這些模型為已故日本鐵道大師-原信太郎珍藏的鐵道模型
各國特色車輛精緻細膩,讓遊客可領略各國鐵道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