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erkerson (高處不勝寒)》之銘言:
: 身邊突然多一大群
: 中國品牌籃球鞋的支持者
: 我本身也是有在觀望像是李寧安踏361的籃球鞋
: 不過幾個點蠻勸退的
: 鞋楦不合沒實體店退換貨很麻煩(據我所知只有李寧有實體店)
: 尤其很多大陸品牌沒做半碼
: 鞋子大小應該是沒N牌穩定
: 畢竟我N牌穿幾號鞋就幾號大多數時候連試穿都不用
: 價格方面也是本以為中國品牌會便宜一點
: 不過幾個看中的鞋子 那價格真的不如去outlet買nike
: 同樣的實戰階級差距N牌大概1000~2000的價格
: 不過還是有死忠支持者
: 買中國品牌是有什麼我不知道的mega嗎??
瑞凡
中國品牌的甜蜜期已經過去了
以前真的算俗又大碗
大碗的原因是NIKE有一陣子很貴
凹列價都很硬也少有經常性的特價
一年大概幾次湊三件再七折很多了
然後加上差不多2015之後習慣性偷料
PHYLON中底只跟中國牌差一個氣墊
價錢可能差了一半
這算早期買中國牌的理由
再來就是中底技術的更新
自從BOOST問世之後
中國牌突然明白了什麼
一直學NIKE做氣墊也做不贏
耐用度腳感都無法超越
工序成本又比較高
乾脆就開始做一些雜配性質的中底實驗
大概從WOW1代那時候就開始了
更早一點只有類似匹克梯度科技在EVA密度上做文章
或者是什麼李寧弓之類還在搞結構的死路
後來就一路快速更新到超臨界流體技術
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但現在又開始比較收斂回來
大概口碑上能用的材料就那些
反正就EVA 尼龍 橡膠 TPU TPE PEBA之類的東西
調來調去做點區別這樣
說真的我是只能感受到軟/韌/彈/不彈
怎麼跑都不出這四個象限裡面
再來就是碰到新疆棉事件
只能選邊站的結果
愛國主義造成主流帶貨輿論往中國品牌靠攏
直接影響的不是產品品質或設計而是價格
三四年前主流價格帶是800算頂級(李寧除外)
配合活動打個折新鞋都能壓到500
那非頂級的就更便宜了
400內隨便撿
然後就到COVID之後
產能銳減之下NIKE開始清庫存
之前偷的東西慢慢也給回來了
凹列幾乎常態性都有多件折扣
反觀對面可能覺得自己品牌力提升了吧
頂級價格就是往上爬
設計呢就是盡量堆疊一些東西
反正也不管你什麼打法
要碳板就給要包邊就給要什麼都給
設計呢就是盡量浮誇盡量雜色
直到GT CUT出現之後
又戳破了他們的自信
移動了部分產品線
走回致敬的老路
其實是蠻有趣的發展啦
但價錢不好之後我也不太想買了
基本上超過400的我都沒啥興趣
因為NIKE的楦頭還是比較好
打球是這樣
先合腳再講中底表現
都不能合腳了怎麼打
而且中國牌穿出去也沒辦法炫吧
知名度很低的
人家還以為迪卡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