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提問區,但覺得問句前面陳述“這是一般人…”可以再修。這句話已經有預設不這麼做是異於常人的異類。一般的標準是台灣嗎?台灣年輕世代婚生率有過半的話,那是說“多數人”會比“一般人”減少價值預設。而且,成長與變老明明是同時發生。為何年輕時增一歲是成長,年紀大增一歲就不是成長?變老是每天都發生的,從出生起,每天都在變老。這個歷程預設了“年長後就沒有成長,年輕時生命就沒有在倒數流逝”。真正思考起來,這個歷程不只有些是非必然的,還把生物性歷程跟心理性歷程混淆和二分了。第一張圖的文字敘述也有問題。是“所有人”都會經歷孕育,出生,成長/變老,死亡的歷程,而不只有“多數人”。當然除非他的意思是有少數人早夭,那就沒有錯。在課程時數與進度壓力下,與其希望老師用電子資源帶討論,為何不一開始出版學生用書時,就不要灌輸狹隘的觀念?